骨科信息網
 骨科信息網 >> 骨科百科 >> 手術治療 >> 一樣的頸椎病不一樣的治療方法

一樣的頸椎病不一樣的治療方法

  頸椎病主要是頸椎長期勞損、骨質增生,脊髓、神經根、椎動脈受壓、椎間盤突出、韌帶增厚,導致一系列功能障礙的臨床綜合征。

  頸椎位於相對固定的胸椎和重量較大的頭顱之間,活動范圍大,又須支持頭部並維持其活動和平衡,所以容易發生勞損,其中5~6頸椎間盤最易受累。隨著年齡增長,椎間盤組織以及骨與關節逐漸發生退行性變,影響鄰近的脊髓、頸神經根、椎動脈等組織和器官,從而出現各種臨床症狀。

  頸椎病的症狀和類型

  1.神經根型頸椎病。此類型頸椎病的發病率最高,主要病變為椎間孔變窄導致頸脊神經受壓,多見於4-7節頸椎,30-50歲為高發年齡段。主要症狀為早期頸痛和頸部發僵;上肢放射性疼痛或麻木,此疼痛和麻木沿著受壓神經根的走向和支配區放射,有時症狀的出現與緩解和患者頸部的位置和姿勢有明顯關系;患側上肢感覺沉重、握力減退,有時出現持物墜落。

  2.脊髓型頸椎病。此類型頸椎病最危險,主要病變為頸椎病變導致脊髓受壓、炎症、水腫等,40-60歲為高發年齡段。主要症狀為下肢麻木、沉重,行走困難,雙腳有踩棉花感;上肢麻木、疼痛,雙手無力、不靈活,寫字、系扣、持筷子等精細動作難以完成,持物易落;軀干部出現感覺異常,患者常感覺在胸部、腹部或雙下肢有如皮帶式的捆綁感。

  3.椎動脈型頸椎病。主要病變是由於骨刺、血管變異或病變導致供血不足,30-40歲為高發年齡段。主要症狀為發作性眩暈,復視伴有眼震;有時伴隨惡心、嘔吐、耳鳴或聽力下降,這些症狀與頸部位置改變有關;下肢突然無力猝倒,但是意識清醒,多在頭頸處於某一位置時發生;偶爾有肢體麻木,感覺異常。

  4.交感神經型頸椎病。主要病變為各種頸部病變激起了神經根、關節囊或項韌帶上的交感神經末梢,30-45歲為高發年齡段。主要症狀為頭暈、頭痛、睡眠差、記憶力減退、注意力不易集中;眼脹、視物不清;耳鳴、耳堵、聽力下降;鼻塞、“過敏性鼻炎”,咽部異物感、口干、聲帶疲勞等;惡心、嘔吐、腹脹、腹瀉、消化不良等;心悸、胸悶、心率變化、心律失常、血壓變化等;面部或某側肢體多汗、無汗、畏寒或發熱。

一樣的頸椎病不一樣的治療方法

  頸椎病治療方法有保守治療和手術治療

  早期的頸椎病大多選用非手術保守療法:口服藥物治療,對於以頸肩部疼痛為主的患者可口服消炎鎮痛藥物,輔以肌松和營養神經藥物;牽引法,通過牽引力和反牽引力之間的相互平衡,使頭頸部相對固定於生理曲線狀態,從而使頸椎曲線不正的現象逐漸改變,但其療效有限,僅適於輕症患者,並且在急性期禁止牽引防止局部炎症、水腫加重;理療法,應用自然界和人工的各種物理因子,如聲、光、電、熱、磁等作用於人體,以達到治療和預防疾病的目的;推拿法,憑推拿醫生的雙手和簡單器械在身體的一定部位或穴位,沿經絡循行的路線,氣血運行的方向,施以不同的手法達到治療目的,但在急性期或急性發作期禁止推拿,否則會使神經根部炎症、水腫加重,疼痛加劇,脊髓型頸椎病也不建議使用此方法;針灸法,頸椎病的發生多由風寒侵襲、氣血不和、經絡不通所致,針灸治療頸椎病的主要作用是通過針灸達到舒筋活血,針灸對患者來說有一定痛苦,甚至有的患者有暈針、懼怕扎針的情況,並且針灸會導致一些並發症。

  保守治療有其局限性,不能根除頸椎病,當神經根壓迫症狀嚴重,保守治療後效果不明顯,應選用手術治療。對頸椎病診斷明確,神經根壓迫症狀嚴重,保守治療後症狀無明顯好轉者應采取手術治療,而對於脊髓型頸椎病患者,即主要表現為雙下肢走路無力、行走不穩等症狀的患者,則應盡早實行手術治療,以獲得良好的恢復效果,因這類患者的治療效果與神經壓迫時間長短有密切關系。而對於椎動脈和交感神經興奮型的患者,手術效果相對來說就不太確切。

  治療頸椎病的手術療法如下:

  頸後路手術治療頸椎病

  頸後路手術,通俗講是從脖子後方進行的手術。該手術風險比頸前路手術要小,適合於多節段頸椎病、伴椎管狹窄或後縱韌帶骨化患者。手術原理是通過切除全部或部分後方的椎板來達到間接減壓的目的。頸後路對頸椎正常生理結構物影響相對較小,也需要植物重建頸椎穩定性。後路單開門椎管成形術等手術可以保留頸椎間的活動度,因而被頸椎病患者廣泛應用。

  頸前路手術治療頸椎病

  目前大部分頸前部手術是微創手術,手術切口小、術後恢復快。頸前路手術主要切除頸椎病病變的椎間盤。正常切除後需要用重建物,手術大多使用鋼板和融合器來重建頸椎的高度和穩定性,主要作用是恢復頸椎正常的彎曲曲度。我國目前采用的手術是椎間融合器,優點在於不用鋼板,治療頸椎病療效顯著。近幾年也出現人工椎間盤置換術,這種手術可以保留頸椎節段間的運動功能。

  1. 上一頁:
  2. 下一頁:
Copyright © 骨科信息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