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60年代Letournel和Judet[1]在髋臼骨折領域的工作開啟了髋臼骨折治療的新時代,使得我們對移位髋臼骨折的治療由保守治療向手術治療逐步過渡。目前髋臼骨折的治療體系已經比較系統,並取得了滿意的效果。對於移位的髋臼骨折,手術治療可以在術後5年達到75%~80%的優良率[2]。
髋臼骨折屬於關節內骨折,應該按照關節內骨折的治療原則處理,但由於髋臼骨折解剖復雜,暴露、復位與固定困難,並發症相對較多,與其他肢體關節內骨折的治療有區別,需要有扎實的解剖基礎、理論和實踐的培訓經歷及較長的學習曲線,這樣才能逐漸掌握髋臼骨折的治療原則,從而提高髋臼骨折的治療結果。
重視解剖及基礎理論學習
由於骨盆的特殊解剖結構,在開展髋臼骨折治療之前,需要熟練掌握髋臼的骨性結構及軟組織解剖,在屍體標本上進行相關手術入路的操作練習。髋臼的影像學表現也有其特點,需要反復研究和學習,掌握髋臼骨折的影像學表現並能作出診斷。另外,最好有骨盆標本或模型骨,這樣能夠直觀地對骨折進行判斷和研究。
重視急性期處理
髋臼骨折通常由高能量損傷所致,在急性期要注意其他部位可能合並的損傷,挽救生命。對於骨折局部,要注意是否存在Morel-Lavallee損傷(大轉子周圍的皮下剝脫傷)、知名動脈損傷(如臀上動脈損傷)及髋關節脫位等。對於這些合並損傷,要做到及時處理,以免影響髋臼骨折的最終治療結果。如Morel-Lavallee損傷未及時處理,會影響最終的手術實施。對於多發創傷患者,如果不能在早期對髖臼骨折進行手術治療,應采取相應措施,如合並股骨頭脫位者一定要復位、患側行骨牽引等,以方便後期治療,盡可能地避免新鮮髋臼骨折變為陳舊性骨折(受傷至手術時間超過3周)。
綜合考慮決定手術或非手術治療
對於髋臼骨折,首先要判斷是否需要行手術治療,通常需考慮髋關節的穩定性、頭臼的匹配關系及髋臼骨折的Letournel-Judet分型。首先是髋關節的穩定性,最常見的髋關節不穩定是由後壁骨折引起的髋關節向後不穩定,此外還有前壁骨折造成的髋關節向前不穩定,以及一些類型骨折造成的髋關節向內不穩定(即中心性脫位)。髋關節不穩定會造成肢體短縮、軟骨快速磨損等嚴重後果,因此有強烈的手術指征。其次,像其他部位關節內骨折一樣,關節面移位(大於2mm)會造成股骨頭和髋臼的不匹配,增加創傷後關節炎的發生率,也是手術治療的指征。髋臼移位骨折部位越鄰近髋臼頂,移位程度越大,手術指征越強烈。最後還要考慮患者的因素,包括年齡、身體狀況、合並傷情況、合並內科疾病情況及骨質疏松程度等。對於一些老年患者及傷前存在明顯關節病變的患者,有時需要考慮行一期關節置換術。
手術前進行充分准備
若髋臼骨折需要進行手術治療,則當患者無其他嚴重合並傷時,傷後1周左右是較好的手術時機。一方面,患者經過了創傷的急性期,病情獲得相對穩定。另一方面,也使術前准備更充分,術前准備包括2個方面:一方面是醫方,需要組織有治療經驗且能勝任這一手術的團隊,要有完整的影像學資料、合適的手術床、術中透視設備、專用的復位器械及內固定物,要進行詳細的術前計劃,包括患者體位、手術入路、骨折復位順序及固定方法等;另一方面是患者,需要積極將患者的一般狀況調整到可以耐受手術,如及時處理合並傷及合並的內科疾病、輸血、輸液、皮膚准備等。全面詳細的術前計劃是髋臼骨折手術成功的重要保證。
正確診斷和分型,選擇合適的手術入路
正確的骨折分型對確定治療方法和手術入路、判斷骨折愈合都非常重要。骨折分型要根據X線片(骨盆正位、閉孔斜位、髂骨斜位)和CT掃描來判斷。分析和確定髋臼骨折的類型,是一個慢慢摸索和印證的長期學習過程。完整的X線片、CT掃描及三維重建是獲得准確診斷的基礎。
髋臼骨折手術入路的選擇對手術實施至關重要。目前最常用的入路包括後方的Kocher-Langenbeck入路、前方的髂腹股溝入路和改良Stoppa入路等。首先,要掌握每一入路的顯露范圍。如Kocher-Langenbeck入路能顯露髋臼後方,但不能顯露大部分髂骨翼;髂腹股溝入路能顯露髋臼前方,但不能顯露髖臼後柱和後壁;改良Stoppa入路能顯露髋臼內側,即真骨盆內的部位,但不能顯露髂骨翼及髋臼後壁。其次,需要了解不同骨折需要復位和固定的暴露要求。最後,當有些骨折類型可以有不同入路選擇時,需要根據醫生經驗和患者特點來平衡不同選擇之間的獲益與風險。如對於髋臼橫形骨折,經驗豐富的醫生可能選擇單一的Kocher-Langenbeck入路,而經驗少的醫生就需要采用前後聯合入路來治療;大部分新鮮雙柱骨折可通過單一的髂腹股溝入路完成手術,而當合並後壁骨折或後柱粉碎骨折時,則需要應用聯合入路來治療。另外,創傷骨科患者的病情特點是變化多端,所以要求醫生也要具備應付多變的能力,如選擇了單一Kocher-Langenbeck入路,術中發現髋臼頂有骨折,暴露很困難,這時通過加做二腹肌截骨,可擴大暴露范圍;或者當選擇單一髂腹股溝入路時,術中發現後柱很難復位,可通過延長切口,加做Stoppa入路來完成手術。
熟悉髋臼骨折的復位與固定方法
髋臼骨折的復位與固定是髋臼骨折治療的難點。髋臼骨折為關節內骨折,治療目標是解剖復位、牢固固定。要達到骨折的滿意復位,需要細致閱讀術前影像學資料,理解骨折的形態和移位方向。多數髋臼骨折會發生復雜的三維移位,也就是旋轉移位,單純通過術中直視部位並不能全面判斷骨折的復位情況,而需要觸摸骨折不能直視的部位,或通過透視來全面判斷。在髋臼骨折的復位過程中,要熟悉和熟練運用專用的復位器械,如Matta鉗、Famboeuf鉗及螺釘復位鉗等[3]。
髋臼骨折固定最常采用的是3.5mm重建鋼板和螺釘。需要熟悉骨盆的解剖,將鋼板和螺釘固定在骨質最堅強的部位,如髂骨翼、鄰近骶髂關節的髂骨、髋臼頂上方、弓狀線、恥骨結節、坐骨結節等部位。要注意避開關節間隙,避免將螺釘打入關節內。在固定過程中鋼板的塑形非常重要,好的塑形可以維持、甚至改善骨折復位,而差的塑形會使本已復位的骨折發生移位。有時鋼板的塑形會非常費時,對骨盆三維形態的理解及手術經驗的積累會加快這一過程。
如果有條件,可以利用3D打印技術,在術前制作出患者的骨折模型,在模型上能更直觀地了解骨折特點,並可在模型上進行"預手術",這樣可以大大提高髋臼骨折的復位與固定質量。
減少手術並發症,進行合理的術後康復
髋臼骨折手術大,相應的並發症較多。如何降低直至避免手術並發症的出現,也是治療成功與否的關鍵。需要了解不同入路可能出現的並發症,並采取相應的措施來避免。如Kocher-Langenbeck入路中如何保護坐骨神經和股骨頭血供,如何降低異位骨化的風險;髂腹股溝入路中如何保護L5神經根和股神經血管,修復腹股溝管;改良Stoppa入路中如何保護髂外血管、閉孔神經血管等等。
髋臼骨折術後異位骨化是一種嚴重影響治療效果的並發症,尤其對於異位骨化發生的高危患者及再用Kocher-Langenbeck入路的患者,術後要采取預防措施。目前比較有指導意義的預防方法是術後口服吲哚美辛。雖然放療可以有效預防,但不作為常規預防方法。
影響髋臼骨折手術治療效果的另一重要因素是術後康復和功能鍛煉,主要強調臀大肌和臀中肌的功能鍛煉,以及關節活動范圍的鍛煉。
總之,雖然髋臼骨折是創傷骨科領域最為復雜和嚴重的創傷,但只要我們能夠掌握和遵循髋臼骨折的治療原則,不斷總結治療經驗,就能夠提高治療水平,使患者獲得滿意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