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科信息網
 骨科信息網 >> 骨科百科 >> 手術治療 >> 手術技巧:桡骨遠端骨折經皮克氏針固定的新方法

手術技巧:桡骨遠端骨折經皮克氏針固定的新方法

  對於桡骨遠端骨折而言,與石膏固定、切開復位鋼板內固定相比,經皮克氏針固定具有特殊治療優勢。美國的克氏針固定一般選用2枚克氏針經結節交叉固定後再在尺骨背側置入1枚克氏針,而在法國,醫生則更加喜歡使用多枚克氏針混合固定(2枚克氏針經背側固定聯合2枚克氏針橫行經結節固定)。

  法國法蘭西堡大學附屬醫院的LucianStratan醫生在近期的TechniquesinHand&UpperExtremitySurgery雜志上介紹了他們采用克氏針固定治療桡骨遠端骨折的方法,主要包括2枚經典的背側撬撥克氏針,前後方2枚桡骨莖突克氏針穿透對應皮質(圖1),值得我們學習。

  適應症與禁忌症

  適應症:簡單的或關節外骨折,Pouteau-colles型骨折(背側移位型骨折),某些關節內伸直型骨折或背側粉碎型移位骨折。

  禁忌症:掌側移位的骨折,粉碎性關節內骨折,掌側背側同時粉碎性骨折。

  手術方法:

  采用2.0mm直徑克氏針,通過小切口置入相對骨干軸線傾斜大於45°小於60°置入,末端埋入皮下。

  手法復位骨折軸線後,按照傳統的Kapandji技術置入兩枚背側克氏針進行撬撥復位,如果同時存在側方移位則在外側另外置入1枚克氏針進行復位。在桡骨莖突部位做1.5cm的小切口,前後方位置入兩枚克氏針,後方的克氏針可以用於校正骨折移位。在置入克氏針時采用套筒保護軟組織。在實際操作中,克氏針的入點位於第一伸指肌腱間隙桡動脈附件。有時也在拇長展肌的遠端,桡骨莖突的近端2-3mm處置入克氏針。如果骨折未完全復位,可通過向後退掌側的克氏針來進行調整,直至觸及對側皮質,然後再用鑽頭打穿對側。

手術技巧:桡骨遠端骨折經皮克氏針固定的新方法

  圖1法蘭西堡克氏針固定方法包括2枚經莖突固定的克氏針,要穿過相應的2側皮質

  背側橫行結節克氏針的置入方法與此類似,其入針點位於第一和第二伸肌腱間隙中間,在拇短伸肌腱與桡側伸腕肌腱之間沒有什麼需要保護的組織(圖3)。當發現背側撬撥克氏針無法很好的復位骨折時,最好是先置入背側克氏針。在矢狀位觀察時,克氏針必須進入骨折近端,這樣才能取得有效固定,因此克氏針的傾斜角度取決於進針點的位置和骨折的高度。在進行莖突穿針時可以互相平行,與骨干軸線傾斜20°(圖4)。

  經莖突穿針的入針點。APL:拇長伸肌腱,BR:肱桡肌,ECRL:桡側腕長伸肌,EPB:拇短伸肌,RA:桡動脈,RN:桡神經感覺支。

  根據入針點位置、骨折線高度和桡骨遠端皮質結構的不同,經莖突穿入的克氏針傾斜角度也不同。

  如果背側撬撥克氏針可以完美的復位骨折,那麼置入莖突克氏針時就不一定那麼嚴格。在作者的實際操作中,只有75%的患者的2枚克氏針固定了雙側皮質,有15%的患者只有1枚克氏針固定了皮質,還有10%的患者只是進入了髓腔(圖5-6)。

  術後處理

  術後開始康復鍛煉,使用可拆卸的夾板固定制動腕關節6周,根據患者意願選擇是否保留或去除夾板,根據作者的觀察,骨折的復雜性並不影響放置夾板的時間,而年齡則是重要因素,年輕人更傾向於去除夾板。骨折術後6周拆除克氏針。

  法蘭西堡克氏針固定法與只有1枚克氏針放置良好的比較

  並發症

  作者自2007年開始使用該技術治療了300例患者,平均年齡61歲,68%為女性。

  ①克氏針松動。由於骨質疏松克氏針明顯移位(圖7)。

  ②克氏針頂出皮膚。當某個克氏針頂出皮膚時,需要去除,但沒有出現骨折繼發移位。

  ③骨間愈合。克氏針移位至尺骨,產生尺桡骨之間的骨間愈合,嚴重限制旋後。

  ④桡神經支麻痺。2例患者出現永久性桡神經感覺支損傷。

  ⑤由於骨折繼發移位而換用鋼板固定(圖8)。

  ⑥繼發壓縮骨折。

  ⑦復雜區域疼痛綜合征。

  29歲高能量損傷導致的關節內粉碎性桡骨遠端骨折。采用法蘭西堡穿針固定方法。術後不久患者入獄,兩年後發現有1枚克氏針嚴重移位。腕關節炎可能是由於高創傷機制造成。

  復雜的關節內和干骺端骨折,術後復位良好。一周後出現輕微的關節內骨塊繼發移位,然後換位鋼板固定。

  1. 上一頁:
  2. 下一頁:
Copyright © 骨科信息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