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樓梯不小心跌倒致使腕部骨折的王女士,選擇中醫手法復位加小夾板固定,只花了幾百元,1個月就痊愈了。這種價廉效優的小夾板治療骨折並非醫學科研新技術,而是一項昔日風靡、今朝冷落的中醫傳統技術。
小夾板發展歷史悠久
公元4世紀,被稱為小夾板創始人的葛洪,在《肘後備急方》中首先記載了使用竹片夾板固定骨折。
公元8世紀,蔺道人把小夾板理論發揚光大並系統化、具體化。他在《仙授理傷續斷秘方》中,將小夾板的用法介紹得更加具體:“凡用杉皮,浸約如指大片,疏排令周匝,用小繩三度緊縛。”後世稱他為中醫骨傷科的奠基人。
明代永樂年間的朱橚在《普濟方》裡強調了手法整復的重要性,詳盡論述了各種骨折小夾板固定的診斷和治療方法。清代吳謙等編著的《醫宗金鑒》是最完整的一本教科書,既有理論又重實踐,圖文並茂,把正骨手法歸納為摸、接、端、提、推、拿、按、摩8法。值得一提的是創造和改革了多種小夾板固定器具,如對脊柱中段損傷采用通木固定,下腰損傷采用腰柱固定,四肢長骨干骨折采用竹簾、杉籬固定,髌骨骨折采用抱膝圈固定等。
新中國成立後,我國著名骨傷科專家方先之、尚天裕學習名老中醫蘇紹三正骨經驗,博采各地中醫正骨之長,總結出新的正骨8大法,研制成功新的夾板外固定器具。在其編著的《中西醫結合治療骨折》一書中,提出“動靜結合、筋骨並重、內外兼治、醫患合作”原則,將骨折治療提高到一個新水平,在國內外產生重大影響。
災區救助凸顯小夾板優勢
只要是骨折,就要盡可能地保留血供,而小夾板技術很早就達到這一要求了。四川汶川地震、青海玉樹地震等自然災害突發生時,小夾板的優勢就凸顯出來。中國中醫科學院望京醫院溫建民教授介紹,這是因為當時醫院既沒有手術條件,又沒有手術器材,傷員又不能等,使用小夾板就是取材方便,處理方法簡單,還不用開刀。
從小夾板的作用原理來說,它是以力量相等、方向相反的外固定力來抵消骨折移位的傾向,以外固定的槓桿作用來協調肢體內部的平衡,使骨折移位的消極因素轉變為維持固定、矯正畸形的積極因素。
由於復位和固定可以有效緩解病人的疼痛,因此,骨折要首先區分是開放式骨折還是閉合式骨折。在地震災區,95%的傷員是四肢骨折,其中閉合性骨折占30%,開放性骨折占70%。對這些骨折傷員,采取手法復位加上小夾板固定方法,可以獲得正確對位,整復也比較容易。如果患者有休克、昏迷、內髒及中樞神經系統損傷時,需等全身情況穩定後,才能進行骨折整復。
針對閉合性骨折,主要采用復位和固定。醫護人員就地取材,塌方後的木板、桑樹皮、紙板都可以臨時使用,以緩解病人的痛苦。針對開放性骨折,應當暴露傷口,充分消毒,避免厭氧菌的感染。
使用小夾板注意事項
小夾板是臨床骨科非常有效且確切可靠的治療手段,盡管現代科技發展日新月異,外固定材料層出不窮,但仍然不能動搖其在骨傷治療中的地位。
現代的小夾板是廠家根據肢體的部位、長度及外形做成的不同規格及塑形的薄板,具有可塑性、韌性、彈性、吸附性和通透性、可調性、便於使用外用藥、X線穿透性、能早期進行功能鍛煉等特點,既保留了關節的功能,又減少致殘率。如桡骨骨折固定後,即刻可進行肘關節、肩關節、掌指關節和指間關節的運動。
小夾板適應於四肢長骨的閉合性骨折者,如肱骨干骨折、尺桡骨骨折、胫腓骨骨折等,股骨干骨折也可配合持續骨牽引使用;關節內或近關節骨折者,如肱骨近端骨折、肘關節骨折等;四肢開放性骨折和創面小或已經閉合傷口者;老年人及部分皮膚病患者不能耐受石膏固定者。
使用小夾板固定後,要注意抬高傷肢,觀察患肢的顏色、腫脹等情況以及加壓墊部位有無劇痛,預防骨筋膜間室綜合征的發生;及時調整布帶的松緊度,在復位固定後3~4天內,以保持布帶能上下移動1厘米為宜;檢查小夾板位置是否移動,定期進行骨折對位情況的x線檢查,及時指導患者進行功能鍛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