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科信息網
 骨科信息網 >> 骨折 >> 骨折治療 >> 髋關節後脫位合並股骨頭骨折的治療

髋關節後脫位合並股骨頭骨折的治療

  髋關節後脫位合並股骨頭骨折(Pipkin′s骨折)在髋部骨折脫位中較少見,但隨著交通及建築業的迅猛發展,發生率逐年增加。筆者自2000年1月至2006年12月共收治12 例Pipkin′s骨折患者,根據骨折類型采用個體化的治療方法,療效滿意,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本組12 例,男7 例,女5 例;年齡27~71 歲,平均41.2 歲。右髋7 例,左髋5 例。致傷原因:交通傷9 例,高處墜落傷3 例。根據Pipkin分型,Ⅰ型3 例,Ⅱ型6 例,Ⅲ型2 例,Ⅳ型1 例(髋臼後柱加後壁骨折)。合並四肢骨折4 例,肝、脾破裂各1 例,腰椎骨折1 例,顱腦損傷1 例,坐骨神經損傷2 例。

  1.2  治療方法  本組12 例,其中2 例傷後6 h內及1 例傷後24 h內,在靜脈或硬膜外麻醉下行Allis手法復位,經CT三維重建顯示解剖復位,行胫骨結節或股骨髁上骨牽引。6 例閉合復位失敗或未解剖復位者急診切開復位,采用SmithPeterson入路,完全取出碎骨折片1 例,可吸收螺釘內固定5 例。Ⅲ型2 例和Ⅳ型1 例予切開復位內固定,手術時間為傷後1周內,采用KocherLangenbeck入路。探查坐骨神經均系挫傷,松解神經外膜,股骨頭骨折用可吸收螺釘內固定,股骨頸骨折用钛質空心釘固定,髋臼後柱加後壁骨折用重建鋼板固定,術後行胫骨結節骨牽引。

  1.3  術後處理  本組12 例均行胫骨結節或股骨髁上骨牽引6~8周,期間患肢肌肉等長收縮鍛煉,後4周在牽引狀態下行髋關節屈伸功能鍛煉,拆除骨牽引後漸負重進行髋關節功能訓練,2~3個月後扶拐下地逐漸負重行走。

  2  結  果

  本組患者均獲得隨訪,隨訪6~38個月,平均18.6個月。根據Epstein[1]四級法評定,優4 例,良5 例,可2 例,差1 例,優良率75%。2 例坐骨神經損傷6個月後神經功能恢復。本組病例無感染、骨折固定失敗等並發症發生,1 例異位骨化,2 例發生創傷性關節炎,1 例Pipkin Ⅲ型患者術後1年發生股骨頭壞死,行人工全髋關節置換術。

  3  討  論

  3.1  早期診斷、早期復位的重要性  Pipkin′s骨折是高能量損傷所致,往往合並其他部位損傷,畸形明顯的髋關節脫位容易被發現,而內髒損傷和畸形不明顯的骨折可能被漏診,故應仔細查體,及時發現合並傷,防止漏診,尤其注意有無坐骨神經損傷。Pipkin′s骨折由於骨折塊與股骨頭或髋臼的陰影重疊,容易造成漏診。對可疑患者攝骨盆前後位、閉孔斜位、髂骨斜位、CT及三維重建可早期診斷並減少漏診[2]。髋關節後脫位合並股骨頭骨折使關節囊撕裂,股骨頭的血供受到不同程度的損傷,不僅影響股骨頭骨折愈合,還會造成股骨頭缺血壞死;脫位的股骨頭對血管的牽拉及壓迫,易導致股骨頭營養血管閉塞,若不盡早復位,血栓形成使得股骨頭殘存的血供進一步減少或喪失,將加重股骨頭缺血壞死的發生率[3];另外,隨著脫位時間的延長,股骨頭軟骨面因為缺乏滑液的營養,軟骨較早發生退行性改變,容易發生創傷性關節炎。多數學者認為,股骨頭脫位在損傷超過24 h後復位,臨床療效明顯低於6 h復位的病例[4]。故應力爭在傷後6 h內復位,以最大限度保護股骨頭殘存的血供,減少股骨頭的缺血性壞死和創傷性關節炎的發生。采用靜脈或硬膜外麻醉,待肌肉松弛後盡可能早期復位,但不應反復多次手法復位或粗暴復位,否則有增加股骨頭關節軟骨損傷危險,甚至引起股骨頸骨折。

  3.2  手術的必要性及手術入路的選擇  Pipkin′s骨折閉合復位很難達到解剖復位,非手術復位容易遺漏關節內的碎小骨塊或軟骨塊,如不及時發現並處理,會造成關節軟骨磨損,出現創傷性關節炎。手術可在直視下清除關節內碎骨塊,解剖復位以保證關節面的平整,為骨折愈合創造了條件,同時大大降低了創傷性關節炎的發生率,故筆者認為應適當擴大手術指征。對於Ⅰ、Ⅱ型骨折采用前側入路,顯露充分,便於復位固定或取出骨折塊。對於需要探查坐骨神經、合並髋臼骨折,尤其是髋臼後壁、後柱骨折及由於全身情況沒有及時手術的病例,采用後側入路。因為多數髋關節脫位是後脫位,後側入路可以保護未受損傷的前方關節囊,在一定程度上有利於股骨頭血液供應的恢復[5];同時能修復後方關節囊,可對髋臼骨折進行固定,恢復髋關節面平整及穩定性,防止發生髋關節習慣性脫位。

  3.3  骨折分型與治療結果的關系  Pipkin′s Ⅰ型骨折:及時采取閉合復位,骨折塊多能復位,如復位不理想,由於該型骨折片較小又不在股骨頭的負重區,可以手術取出骨折片;若骨折片較大,應盡量復位固定。Pipkin′s Ⅱ型骨折:因為骨折波及股骨頭的負重區,如果將骨折片切除,將造成關節面的大塊缺損,加重創傷性關節炎的發生。所以應盡量爭取解剖復位,如閉合復位不能達到解剖復位,則應予切開關節,解剖復位,可吸收螺釘固定。Pipkin′s Ⅲ型骨折:由於該類骨折股骨頭處於缺血狀態,骨折不愈合和股骨頭缺血性壞死的並發率非常高。對於年輕患者,應首先考慮解剖復位,股骨頭骨折采用可吸收螺釘固定,股骨頸骨折采用钛制空心釘固定,良好的復位、牢固的固定對該型骨折尤為重要;對老年患者應適當放寬全髋置換術的適應證。Pipkin′s Ⅳ型骨折:由於合並髋臼骨折,如復位後髋臼和股骨頭對合不良,將產生頭臼之間的動力性不穩,最終導致骨關節炎,所以對此型骨折在固定股骨頭骨折的同時,應使用重建鋼板固定髋臼骨折。

  3.4  內固定材料的選擇  金屬螺釘存在以下缺點:可能發生螺絲釘帽磨損關節內的軟骨,發生創傷性關節炎;髋關節還得再次脫位以取出內固定物,進一步損害關節內軟骨;長期在體內存留,易松動、退釘。隨著生物材料的發展,可吸收螺釘被越來越多的應用於治療關節內骨折[6]。可吸收螺釘為高分子聚合物,具有良好的組織相容性,無任何毒性反應,其抗彎曲強度是松質骨的20~30倍,強度可保持6~24周,可以滿足股骨頭骨折愈合所需時間。隨著骨折愈合,螺釘在骨組織中1~2年內完全吸收,因而避免二次手術取釘的損傷。可吸收螺釘植入體內後,吸收與填充同時進行,有效地減少和消除了應力遮擋效應,防止了骨質疏松的發生。而股骨頸骨折采用钛制空心螺釘固定,具有抗剪力、抗彎曲、抗扭轉力,符合生物力學原則,螺釘的中空結構有利於避免骨內高壓,緩解疼痛,促進骨愈合,是治療股骨頸骨折的首選內固定物。

  3.5  治療體會  a)骨折要求解剖復位,鑽孔方向應與骨折面垂直,防止鑽頭打滑,以免加重關節面軟骨損傷。使用埋頭器將釘尾埋頭,保證螺釘擰入後釘尾與股骨頭軟骨面平齊,防止術後釘尾損傷髋臼軟骨。b)可吸收螺釘對抗扭轉的能力較差,為避免折斷,一定要用絲攻攻出足夠深度的螺紋。每次鑽孔或攻絲後都要將釘道沖洗干淨,因為殘留的骨屑可能會阻礙螺釘進入骨道,從而增加擰入阻力,導致斷釘。c)早期CPM鍛煉及非負重活動促進關節軟骨的營養代謝,減輕或避免遠期創傷性關節炎的發生。d)由於股骨頭血供的特殊性,手術後股骨頭骨折的愈合將會較慢,尤其是復雜的Pipkin′s骨折,且股骨頭碎骨塊用可吸收釘固定,拉力作用不強,故應較晚負重,有助避免股骨頭缺血性壞死和塌陷。

  綜上所述,對於Pipkin′s骨折應早期診斷和早期復位,結合骨折分型采用前或後入路,使用可吸收螺釘固定,能獲得比較滿意的療效。可吸收螺釘不需再次手術取出,是股骨頭骨折理想的內固定材料。

  【參考文獻】

  [1]Epstein HC.Posterior fracture dislocations of the hip;long term followup[J].J Bone Joint Surg (Am),1974,56(6):11031127.〖1〗

  [2]干昊峰,楊惠林,戴思雨,等.Herbert螺釘治療Pipkin′s骨折[J].實用骨科雜志,2007,13(12):715717.〖1〗

  [3]高蘇寧,趙紅軍,蘇明海,等.股骨頭骨折的手術治療探討[J].實用骨科雜志,2006,12(2):116118.〖1〗

  [4]Moed BR,WillsonCarr SE,Watson JT.Results of operative treatment of fractures of the posterior wall of the acetabulum[J].J Bone Joint Surg (Am),2002,84(4):752758.〖1〗

  [5]王樹金,朱東波,邱錫定,等.後外側入路可吸收螺釘內固定治療股骨頭骨折[J].中華創傷骨科雜志,2006,8(7):686687.〖1〗

  [6]姜紅江,黃相傑,王玉林,等.國產可吸收釘治療股骨頭骨折的實驗研究及臨床評價[J].中國矯形外科雜志,2005,13(6):447449.

  1. 上一頁:
  2. 下一頁:
Copyright © 骨科信息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