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住北京的陳老先生,身子骨挺硬朗。去年冬天查出關節炎後一直定期服用藥物,關節疼痛控制得不錯,每天打太極、遛鳥兒、逗小孫子都不誤,陳老先生的晚年生活在止痛藥的幫助下依然有滋有味。可是上周末,陳老先生卻因為劇烈的腹部疼痛和便血被送進了醫院。診斷發現,陳老先生"胃壁可見多處潰瘍面及出血點",醫生說"如果沒及時送到醫院,可能會有生命危險"。家人心有余悸,好端端的,怎麼會因為胃出血進了醫院呢?殊不知這罪魁禍首就是陳老先生因為治關節炎而長期服用的止痛片上。
使用鎮痛藥可能雪上加霜
"關節炎與胃腸道,看似風馬牛不相及,實則密切相關。"專家向記者介紹。全球范圍內消化道潰瘍的患者中29%的住院和25%-36.2%死亡與應用非甾體類抗炎鎮痛藥物(NSAIDs)相關。而關節炎患者大多長期服用鎮痛藥,因此NSAIDs藥物是關節炎乃至所有疼痛人群胃腸道安全最主要的隱患之一。
"治療關節炎多用非甾體類抗炎鎮痛藥(NSAIDs藥物),其中的非選擇性NSAIDs藥物對胃腸道損害嚴重,用藥不當會引發胃腸道的不良事件。"在消化性潰瘍的患者中29%的住院和25%-36.2%死亡與應用非甾體抗炎藥相關。可以說,非選擇性NSAIDs藥物是關節炎乃至所有疼痛人群胃腸道安全最可怕的隱患之一。
在中國,像陳老先生這樣的關節炎患者達一億多人。最新發布的中國關節炎患者胃腸道高危因素調研結果顯示,接近9成的關節炎患者具有一定程度的胃腸道風險,對於這些胃腸道本身就非常脆弱的患者來說,非選擇性NSAIDs藥物不啻於雪上加霜,引發消化道潰瘍、出血、穿孔或梗阻等嚴重事件的概率就更大了。
九類人群需關注胃腸道安全
按照國際上通用的分類方法,引起嚴重胃腸道不良反應(潰瘍、出血、穿孔)的危險因素主要包括以下九種:高齡(年齡≥60歲)、消化道潰瘍史、使用抗凝劑、使用非選擇性NSAIDs、使用糖皮質激素、使用低劑量阿司匹林、幽門螺旋桿菌感染、吸煙及酗酒。調研揭示,其中與中國關節炎患者排在前四位的危險因素分別是關系最密切的分別為NSAIDs用藥史(占被調研患者的63.29%)、吸煙(40.43%)、高齡(31.14%)和使用糖皮質激素(28.26%)。
根據中國醫師協會風濕免疫專科醫師分會攜手健康報社,輝瑞中國支持的"中國關節炎患者胃腸道危險因素調查"顯示,不包含任何一項危險因素,屬於低胃腸道風險,在整個調研中僅占11.55%;包含一到兩項危險因素,則是胃腸道中度風險,這部分人群比重最大,達到53.06%;包含三個甚至更多危險因素的人,毋庸置疑就是胃腸道高風險患者,他們在關節炎人群總數中占據了35.39%的比例。
對於具有中度和高度風險的患者,使用非選擇性NSAIDs藥物引發消化道潰瘍、出血、穿孔或梗阻等嚴重事件的概率更大。
作為國內首個針對具有胃腸道危險因素患者的全面調查分析,該項目歷時5個月,從全國14個城市25家醫院共收集了4000多例骨關節炎和類風濕關節炎門診病例。調研數據真實全面地展現了中國關節炎患者胃腸道危險因素的現狀。這不但填補了中國在相關數據上的空白,也加強了醫務人員對關節炎患者用藥安全性的重視,為今後制定中國規范化鎮痛治療提供了數據支持,同時也給患者普及了正確用藥知識。
安全鎮痛合理用藥
大部分關節炎患者的胃腸道脆弱狀態,和容易刺激腸胃的非選擇性NSAIDs藥物似乎成了一對不可調和的矛盾,難道具有胃腸道危險因素的關節炎患者就只能選擇默默忍受疼痛嗎?對於這個問題,張奉春教授回答道,關節炎的疼痛是由炎症引發的,如不使用藥物對炎症進行有效治療,不但會引發更強烈的疼痛感覺、嚴重降低患者的生活質量,還會造成組織損傷和功能損傷。因此,抗炎鎮痛是必要之舉。
"兩種機制的NSAIDs藥物,對胃腸道一個是敵一個是友。"張奉春教授用一個有趣的比喻解析了兩種鎮痛藥的不同原理,為更安全的治療疼痛提供了答案:NSAIDs藥物進入體內發揮作用需要先經環氧化酶(COX)處理。人體中的COX有兩種,保護腸胃的是COX-1,引發疼痛炎症的是COX-2。它們就像兩兄弟一樣,長的很像但性格迥異。我們希望把COX-2抑制住,但不影響COX-1。非選擇性NSAIDs藥物將這兩個酶同時抑制了,雖然抗炎鎮痛的作用達到了,但卻引發各種胃腸道問題。
隨著醫學的發展,科學家們研制出能精准抑制COX-2的藥物,既能抗炎鎮痛卻不損傷消化道,這類藥物稱為選擇性NSAIDs藥物,以塞來昔布為代表,它可將胃腸道事件風險降低4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