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關節炎是一種以關節軟骨退行性變和繼發骨質增生為特征的慢性關節疾病。此疾病有明顯的年齡依賴性,60歲以上的人,約80%具有關節退變。
通過X線平片可以看到明顯的增生樣改變,主要症狀表現為疼痛及活動功能受限,嚴重影響老年人生活質量的退行性運動系統疾病。疾病主要累及關節軟骨或整個關節,包括軟骨下骨、關節囊、滑膜和關節周圍肌肉,好發於負重較大的膝關節、髋關節、脊柱及遠側指間關節等部位。
關節炎,太極拳打出來的?
骨關節炎的發生發展是一個長期、慢性、漸進的病理過程,是多種因素綜合導致的,涉及到全身及局部許多因素;遺傳、年齡、性別、運動、創傷,甚至肥胖等都與骨關節炎發生有關。
除此以外,還發現一些心血管系統疾病如高血壓、動脈粥樣硬化和一些內分泌疾病如糖尿病、肢端肥大症等患者骨關節炎發生率明顯增高。而且各個病因因素又相互作用,相互影響,而疾病轉歸最終聚焦在關節軟骨上,出現不可逆轉的軟骨退變。
減少運動強度可以減少對關節的損傷及關節受到創傷的機會,可以減緩關節軟骨面進行性退變、軟骨面的磨損、軟骨剝脫、裸露的軟骨下骨表面硬化、軟骨下骨囊腔形成,病情通常隨活動而加重或因休息而減輕。所以很多人提出“關節炎,太極拳打出來的!”。
然而,因為關節疼痛而主觀的減少活動,導致關節周圍肌肉萎縮、韌帶僵硬致使關節穩定性降低,正常的肌肉緩沖能力受到影響,引起活動受限、影響生活質量。所以,很多專家提出:加強神經肌肉鍛煉,對骨關節炎疼痛及身體功能有積極影響。也有很多文獻報道:太極拳,有助於改善老年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患者的關節功能。
太極,不是罪魁禍首,而是一劑良藥!
目前的骨性關節炎的治療沒有統一的方法,以減輕疼痛為主,關節置換等外科手術創傷性大,不利於老年人的恢復,且費用高,現已成為社會面臨的嚴重經濟負擔之一。
研究表明,太極的練習能有效的改善膝關節炎的症狀、減輕患者的痛苦。美國風濕病學會於2012年正式將太極推薦為治療膝關節炎的臨床非藥物療法之一。太極拳可以說是中華民族傳統體育文化中極富代表的集技擊對抗、強身健體、怡情養性等多種功能為一體的運動方式,不僅擔負著中國文化對外交流和傳播的重任,更體現了一種獨特的東方養生理念。太極拳以動作緩慢、開合有序、虛實分明、剛柔相濟、處處走弧劃圓為主要特征的健身手段,贏得了國內、外廣大練習者的青睐。
太極拳可以提高練習者腿部肌肉尤其是股四頭肌半鍵肌、半膜肌和股二頭肌的力量,加強關節穩定性,增加平衡能力,提高本體感覺。在太極拳的練習中,練習者基本處於半屈膝狀態,可有效發展膝關節屈、伸膝肌群的力量和耐力。
其中“屈膝坐腿”使得膝、髋部的肌肉和韌帶得到更多的伸展活動,兩腿一虛一實,虛實轉化,肌肉收縮和舒張交替轉換,避免了兩腿同時用力容易疲勞,也使原動肌、協同肌和對抗肌之間互相協調配合,發揮更大力量。太極拳亦是一項比較安全的運動療法,除了學習者初期產生的輕微肌肉酸痛症狀外,並無嚴重不良反應,初學者可以先從高蹲位開始,減少長期下蹲對關節的擠壓研磨,同時要接受專業人員培訓,避免高危動作,避免“練太極打出關節炎”。
正確的選擇、恰當的方法,貴在堅持
很多研究表明,太極拳對膝關節炎干預效果的“起效時間”一般8~12周,在第9~12周時,太極拳組的疼痛及身體功能也均呈現顯著改善。然而遺憾的是,在停止太極拳練習後的第6周,太極拳對膝關節炎患者的干預效果已全部消失。據此,太極拳的健身練習還是要長期並要不斷堅持,掌握正確的動作要領,避免高危動作,太極拳作為一種經濟、有效的運動項目能夠有效的緩解骨關節炎患者的疼痛、增加活動范圍、提高生活質量,對骨性關節炎有良好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