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在治療骨折時,就要復位,把移位的骨折重新對位,以恢復骨骼的支架作用。骨折對位越好,支架越穩固,骨折就能較快愈合,肢體功能就能順利恢復。因此對每一骨折都應認真整復。解剖復位是指完全的復位,是最有利於功能恢復的,但在實際工作中往往達不到解剖復位,若強求解剖復位常需多次手法復位或手術才能達到,其結果造成創傷大,合並症多,功能恢復並不一定滿意。功能復位可為不完全復位,是容易達到的,復位治療骨折的目的是爭取功能最大限度恢復。而不是最大限度復位(解剖復位)。
功能復位的標准手法復位整復後,骨端有一定接觸,例如50%左右對位,沒有重疊和分離,沒有成角或旋轉畸形即可,再靠骨折重新塑形的機能,可以獲得良好的功能,因此,功能復位是手法復位一般選擇的標准,若手術復位應要求得到解剖復位。
臨床上有時雖盡最大努力,骨折仍未能達到解剖復位,但愈合後對肢體功能無明顯影響者,稱功能復位。
每一部位功能復位標准不盡一致,一般認為:骨折部的旋轉移位,分離移位必須完全矯正。下肢骨折縮短移位在成人不超過1CM,兒童不超過2CM;長管骨橫形骨折在骨干部端對位達到1/3,干酪端對位達到3/4以上,在幼兒向前或向後成角移位因與關節活動方向相致,可在骨痂塑形期自行矯正,但在下肢,成人向前或向後成角移位不超過10度,兒童不超過15度,日後在骨痂塑形期也可自行矯正,向側方成角與關節活動方向垂直,日後不能自行矯正,必須完全復位。否則關節內外兩側在負重時所受壓力不均,日後可繼發創傷性關節炎,引起疼痛及關節畸形。上肢骨折部位不同要求不同,肱骨干的輕度畸形,對功能影響不多,前臂雙骨折就要求對位對線都好,否則將影響前臂旋轉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