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科信息網
 骨科信息網 >> 骨科百科 >> 康復理療 >> 怎樣早期治療頸椎病?

怎樣早期治療頸椎病?

  頸椎病(cervical spondylosis)從詞義看應是泛指頸段脊柱病變後所表現的臨床症狀和體征。目前國際上較一致的看法是指頸椎間盤退行性變,及其繼發性椎間關節退行性變所致脊髓、神經、血管損害而表現的相應症狀和體征。

  臨床表現 由於頸椎病臨床表現多樣化,故其分型方法也不盡相同。從本病定義看,是脊髓、神經、血管受到刺激或壓迫而表現的一系列症狀、體征,故選用以下四種基本分型方法介紹。

  1.神經根型頸椎病 頸椎病中神經根型發病率最高(50%~60%)。是由於頸椎間盤側後方突出、鉤椎關節或關節突並節增生、肥大,刺激或壓迫神經根所致。臨床上開始多為頸肩痛,短期內加重,並向上肢放射。放射痛范圍根據受壓神經根不同而表現在相應皮節。皮膚可有麻木、過敏等感覺異常。同時可有上肢肌力下降、手指動作不靈活。當頭部或上肢姿勢不當,或突然牽撞患肢即可發生劇烈的閃電樣銳痛。

怎樣早期治療頸椎病?

  檢查可見患側頸部肌痙攣,故頭喜偏向患側,且肩部上聳。病程長者上肢肌可有萎縮。在橫突、斜方肌、肩袖及三角肌等處有壓痛。患肢上舉、外展和後伸有不同程度受限。上肢牽拉試驗陽性:術者一手扶患側頸部,一手握患腕,向相反方向牽拉。此時因臂叢神經被牽張,刺激已受壓之神經根而出現放射痛。壓頭試驗陽性:患者端坐,頭後仰並偏向患側,術者用手掌在其頭頂加壓,

  X線平片顯示頸椎生理前凸消失,椎間隙變窄,椎體前、後緣骨質增生,鉤椎關節、關節突關節增生及椎間孔狹窄等退行性改變征象。CT或MRI可見椎間盤突出、椎管及神經根管狹窄及脊神經受壓情況。

  2.脊髓型頸椎病 約占頸椎病的10%~15%。脊髓受壓的主要原因是中央後突之髓核、椎體後緣骨贅、增生肥厚的黃韌帶及鈣化的後縱韌帶等。由於下頸段椎管相對較小(脊髓頸膨大處),且活動度大,故退行性變亦發生較早、較重,脊髓受壓也易發生在下頸段。脊髓受壓早期,由於壓迫物多來自脊髓前方,故臨床上以側束、錐體束損害表現突出。此時頸痛不明顯,而以四肢乏力,行走、持物不穩為最先出現的症狀。隨病情加重發生自下而上的上運動神經原性癱瘓。有時壓迫物也可來自側方(關節突關節增生)或後方(黃韌帶肥厚),而出現不同類型的脊髓損害。有關各種脊髓外源性壓迫的特點,可參閱神經病學教材。

  X線平片表現與神經根型相似。脊髓造影、CT、MRI可顯示脊髓受壓情況。腦脊液動力學測定、核醫學檢查及生化分析可反映椎管通暢程度。

  3.交感神經型頸椎病 本型的發病機制尚不太清楚。頸脊神經沒有白交通支,但灰交通支與頸交感神經及第1、2胸交感神經節的白交通支相連。故頸椎各種結構病變的刺激通過脊髓反射或腦-脊髓反射而發生一系列交感神經症狀:①交感神經興奮症狀。如頭痛或偏頭痛,頭暈特別在頭轉動時加重,有時伴惡心、嘔吐;視物模糊、視力下降,瞳孔擴大或縮小,眼後部脹痛;心跳加速、心律不齊,心前區痛和血壓升高;頭頸及四肢出汗異常以及耳鳴、聽力下降,發音障礙等;②交感神經抑制症狀,主要表現為頭昏、眼花,流淚,鼻塞,心動過緩,血壓下降及胃腸脹氣等。

  X線、CT、MRI等檢查結果與神經型頸椎病相似。

  4.椎動脈型頸椎病 頸椎橫突孔增生狹窄、上關節突明顯增生肥大可直接刺激或壓迫椎動脈;頸椎退變後穩定性降低,在頸部活動時椎間關節產生過度移動而牽拉椎動脈;或頸交感神經興奮,反射性地引起椎動脈痙攣等均是本型病因。當患者原有動脈硬化等血管疾病時則更易發生本病。臨床表現有:①眩暈:為本型的主要症狀,可表現為旋轉性、浮動性或搖晃性眩暈。頭部活動時可誘發或加重。②頭痛。是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而側支循環血管代償性擴張引起。主要表現為枕部、頂枕部痛,也可放射到颞部。多為發作性脹痛,常伴植物神經功能紊亂症狀。③視覺障礙:為突發性弱視或失明、復視,短期內自動恢復。是大腦後動脈及腦干內3、4、6腦神經核缺血所致。④猝倒:是椎動脈受到刺激突然痙攣引起。多在頭部突然旋轉或屈伸時發生,倒地後再站起即可繼續正常活動。⑤其他:還可有不同程度運動及感覺障礙,以及精神症狀。

  椎-基底動脈血供不足的臨床表現常為突發性,並有反復發作傾向。在復發中其表現可不完全相同,神經檢查可正常。

  頸椎病除上述四種類型外,尚可同時有兩種或多種類型的症狀同時出現,有人將此稱為“復合型”。但在這類病人中,仍是以某型為主,伴有其他類型的部分表現,故命名時以“××型伴××型”較“復合型”更明確。少數頸椎病人,在椎體前方有較大而尖銳的骨贅增生,從而壓迫食管產生吞咽不適,稱為“食管型頸椎病”,因其少見,這裡從略。

  治療

  1.非手術治療

  (1)颏枕帶牽引:適用於脊髓型以外的各型頸椎病。可解除肌痙攣、增大椎間隙、減少椎間盤壓力,從而減輕對神經根的壓力和對椎動脈的刺激,並使嵌頓於小關節內的滑膜皺襞復位。坐、臥位均可進行牽引,頭前屈15°左右,牽引重量2~6kg。牽引時間以項、背部肌能耐受為限,每日數次,每次1小時。如無不適者,可進持續牽引,每日6~8小時,2周為一療程。

怎樣早期治療頸椎病?

  (2)理療:可加速炎性水腫消退和松弛肌肉的作用。

  (3)自我保健療法:在工作中定時改變姿勢,作頸部輕柔活動及上肢運動,有利於頸、肩肌肉弛張的調節和改善血循環。在睡眠時,宜用平板床,枕頭高度適當,不讓頭部過伸或過屈。

  (4)藥物治療:目前尚無頸椎病的特效藥物,所用非甾體抗炎藥、肌松弛劑及鎮靜劑均屬對症治療。頸椎病系慢性疾病,如長期使用上述藥物,可產生一定副作用,故宜在症狀劇烈、嚴重影響生活及睡眠時才短期、交替使用。當局部有固定而范圍較小的痛點時,可局部注射皮質類固醇制劑。如有典型神經根痛者可行頸硬膜外注射,通常用醋酸強的松龍1.7ml,加2%利多卡因4ml,7~10天1次,3~4次為一療程,一般間隔1月可重復一療程。如注射3次無效,則無需繼續注射。本方法有一定危險性,應請麻醉科醫師執行。

  2.手術治療 診斷明確的頸椎病經非手術治療無效,或反復發作者,或脊髓型頸椎病症狀進行性加重者適於手術治療。根據手術途徑不同,可分為前路手術、前外側手術及後路手術三種。  (1)前路及前外側手術:適合於切除突出之椎間盤、椎體後方骨贅及鉤椎關節骨贅,以解除對脊髓、神經根和椎動脈的壓迫。同時可進行椎體間植骨融合術,以穩定脊柱。

  (2)後路手術:主要是通過椎板切除或椎板成形術達到對脊髓的減壓。在椎板切除不多即能達到減壓目的時,也可輔以後方脊柱融合術。

  1. 上一頁:
  2. 下一頁:
Copyright © 骨科信息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