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科信息網
 骨科信息網 >> 骨科百科 >> 手術治療 >> 肢體延長術、骨轉移與肢體畸形矯正術

肢體延長術、骨轉移與肢體畸形矯正術

  肢體延長術、骨轉移與肢體畸形矯正

  (一)肢體延長術

  Ilizarov對肢體延長的貢獻不僅是研制了環形外固定器與標准的操作技術,更重要的是牽張再生概念的提出使人們對肢體延長的生物學過程有了新的理解,不僅能延長和增粗管狀骨,而且能延長扁骨和不規則骨。

  1.保留骨髓內血管的皮質骨截骨術

  Ilizarov在動物實驗中發現,骨髓對骨的形成有重要作用,由此發明了保存骨膜及髓管的皮質骨截骨延長術。但近年的臨床證實該技術對良好的成骨並不重要。目前交鎖髓內釘技術已經較普遍的用於肢體延長術,由於其維持了良好的延長區域的軸線,有利於骨痂的形成。

  2.牽拉成骨的影響因素

  (1)截骨端固定的穩定性;(2)截骨方法;(3)截骨位置;(4)患者年齡等身體的某些潛在因素;(5)牽拉速度;(6)牽拉頻率。

  動物實驗與臨床觀察證實,任何有血管供給的骨面,不管是外骨膜、內骨膜、骨皮質或骨小梁,當它們逐漸被牽拉,都能促使骨再生,但骨膜對骨再生的作用最大,這可能是骨膜支配血管的重要反應,因而破壞骨膜的骨分離方法將影響骨的再生。

  3.骨愈合指數

  又被稱為“外固定治療指數”,即每延長1cm所需時間。Debastiani等[4]報告,股骨愈合指數1.2個月,胫骨1.4個月。Paley報告兒童骨愈合指數0.97個月,成人1.7個月。干骺端部位截骨愈合速度比骨干愈合快;股骨比胫骨快,胫骨在兩個部位延長時比一個部位延長愈合快。

  4.肢體延長術的主要臨床進展

  (1)矯形策略由過去主要靠醫生的臨床經驗和直觀診療理念,進入數字化、標准化及生物學的量化時代[5]。(2)臨床上掌握了合理的穿針布局與固定剛度標准;(3)研制了小腿與跟腱同步彈性延長器[6];(4)交鎖髓內釘、骨髓腔內置入細鋼針與體外延長器的結合能維持骨延長區域的軸線,有利於骨延長區域的骨形成[7,8]。(5)跨關節鉸鏈的改良;(6)術後正確的康復訓練與現代矯形器的合理應用。

  (二)骨轉位(bonetransport):也譯成“骨搬移、骨輸送、骨端延長等”,是Ilizarov創造的最獨特的治療方法。

  1.骨不連

  骨不連分肥大型或萎縮型;感染型非感染型兩類。Ilizarov技術核心的治療是固定穩定下的牽引。但現代臨床結果表明,配合切開復位,開通骨髓腔,形成新鮮骨斷端,有利於骨牽引過程中有利於消除骨感染、微血管和骨小梁的再生。

  2.骨缺損

  Ilizarov采用骨端截骨延長—骨轉移的方法治療骨缺損,骨端移動在軟組織袖內進行,速度1mm/d,逐漸將正常骨轉位至缺損區,在修復骨缺損的同時尚能恢復肢體的長度與結構。手術操作的基本原則是:穩定的固定,在骨缺損的上下殘端低能量截骨後安裝外固定器,術後逐漸牽引,借膜內骨化成骨,其骨塊移動後骨形成的過程與骨延長術相同。

  轉移骨段必須有足夠血供,促使牽拉的骨端與接受骨壓縮愈合,環形固定架可以用斜拉針或橫形張力針(或半針),可作任何方向的骨段轉位。如果治療大段的骨缺損應采用斜拉針,可減少對皮膚的切割瘢痕。

  3.骨轉移技術的優點

  骨轉移與骨移植、抗生素串珠、帶血管游離骨移植治療骨段缺損的結果進行比較,其骨愈合速度、治療時間、手術創傷、並發症發生率均優於傳統骨科治療組。而且骨轉位技術能成功治愈既往實施顯微外科手術——肌骨瓣移植術治療失敗的感染性骨缺損。

  Gierny等[9]將Ilizarov骨轉位和骨移植治療骨缺損的療效進行比較,骨轉位的並發症發生率為33%,(7/21例),骨移植為(61%,14/23例)。骨轉位的骨愈合時間為17個月,骨移植為22個月。治療費用骨轉位低於骨移植。

  Paley等[10]治療18例胫骨缺損,平均年齡37歲(20-55歲),缺損8.9cm(2-18cm),伴下肢不等長3-6cm,其中感染病例7例,牽拉平均13.9個月(4.7-22.6個月),隨診2.1年,16例效果優良,1例差,(由於交感神經症狀而行截肢)。Paley等[11]用骨轉位方法治療先天性胫骨假關節16例,治療平均5.6個月(3-12個月),所有患者的畸形均得到矯正,隨訪4年時胫骨假關節處愈合率93.75%(15/16例),且肢體的長度同時獲得恢復。1例未愈合,二期實施切除骨端和植骨加壓。

  骨轉位治療骨缺損若出現以下情況時應配合必要的手術治療:(1)對接不良或骨移動牽引受阻,需手術恢復;(2)延遲愈合,可行骨移植;(3)皮膚內陷可行皮下松解;(4)新生骨礦化緩慢,可加用促進骨愈合的一些措施,如體外沖擊波等。

肢體延長術、骨轉移與肢體畸形矯正術

  (三)肢體畸形矯正

  Ilizarov器械具有三維調整功能,增加能夠旋轉的鉸鏈關節可拉開關節間隙,任意改變牽伸的方向,從而開拓了復雜肢體畸形微創牽拉矯正的時代[12]。

  1.軟組織畸形。四肢畸形可分為軟組織型、骨關節型和混合型。Ilizarov治療各種軟組織攣縮畸形一般不須開刀,閉合穿針安裝牽伸器後,通過緩慢牽拉即可矯正。

  2.骨性畸形,術前須攝下肢全長負重位X線片,准確測量骨干軸線與畸形角度,下肢持重力線與骨干軸線之間的關系,以選擇器械構型、決定截骨方法與術後牽拉矯正的程序[3]。

  3.混合型畸形。骨性與軟組織畸形同時存在,治療可分期或同期進行。如上肢的骨缺損、短縮、手桡彎畸形、先天性並指等,下肢的屈膝攣縮[13]、復合膝關節畸形[14]、類風濕性關節炎所致關節畸形[15]、先天性胫骨或腓骨缺如[16]等,應用Ilizarov技術一般都會獲得滿意的矯正效果。

  4.嚴重足畸形。Ilizarov技術矯正該畸形可分截骨和非截骨法。非截骨法:牽引關節和軟組織,消除攣縮,恢復足的正常解剖位置[17],重塑足的生物學彈性,多適應於8歲以下患兒。8歲以上患兒適用截骨法,截骨分為:踝上、前足、後足、前後足聯合截骨。秦泗河等[18]治療的13個成人重度馬蹄內翻足畸形,皆獲滿意療效。

  1. 上一頁:
  2. 下一頁:
Copyright © 骨科信息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