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科信息網
 骨科信息網 >> 骨科百科 >> 手術治療 >> 骨樣骨瘤的氩氦刀冷凍消融治療

骨樣骨瘤的氩氦刀冷凍消融治療

  骨樣骨瘤最常見的發病部位為股骨近端及胫骨、腓骨。臨床症狀往往為劇烈疼痛,夜晚加劇,服用非甾體抗炎藥後疼痛可緩解。目前臨床上傳統的治療方法是手術完全切除瘤巢,但是由於骨樣骨瘤造成的反應性骨質硬化增生,術中難以確定瘤巢位置,大范圍截骨常常造成患肢不能負重甚至合並骨折、影響骨發育等缺點,由於術後並發症較多、住院時間較長影響患者學業,因此手術治療受到限制。

  近年來,影像學引導下微創介入治療由於其創傷小、安全性高、住院時間短等優點,越來越廣泛的應用於治療骨樣骨瘤。目前臨床多應用射頻消融,但由於射頻治療在CT或MRI監視下無法顯示治療范圍且治療過程中產生的高溫引起距離疼痛其治療收到限制。我們在國內外率先采用CT/MRI引導下冷凍消融術治療骨樣骨瘤獲得較高療效。

  基本方法:

  1術前准備:查血常規、凝血功能、血生化及血清四項(乙肝、丙肝、艾滋、梅毒),建立靜脈通道。准備心電、心率及血氧飽和度監護設備。16歲以下患者不能配合治療者給予靜脈麻醉。

  2術中:引導設備使用使用大孔徑多層面螺旋CT或MRI引導對病灶進行精確掃描(層厚2mm),確定進針路線(避開重要神經、血管),於表面皮膚消毒、鋪無菌單,局部注射2%利多卡因麻醉。使用8-G(外徑4.2mm)骨穿刺針進行穿刺至病灶邊緣中央,將針芯拔出、將17G冷凍探針經外套針置入,並將外套針後退達病灶邊緣使冷凍探針頭端位於通過穿刺針插入活檢針進入瘤巢。穿刺過程中使用CT或MRI進行實時監測,證實冷凍針針尖位於瘤巢內緣5mm。於穿刺點皮下注入少量過濾無菌空氣形成氣墊以防止皮膚凍傷。采用17G冷凍探針,采用2個冷凍-復溫模式循環(冷凍8分鐘,復溫5分鐘)。冷凍過程中,針尖溫度最低可達到-175℃,CT掃描可實時監測冰球形成及周圍軟組織情況。所形成冰球的形狀取決於冷凍針的直徑、裸露針尖的長度及冷凍時間的長短。冷凍過程中,將無菌熱水袋貼於穿刺點表面皮膚,並於患者體下鋪溫毯以維持患者體溫。兩個循環結束後,拔針。術後進行CT掃描(層厚2mm),評估瘤巢是否完全消融及預測可能出現的並發症。

  3術後護理:拔針後,穿刺點按壓5~15分鐘以防出血,觀察30分鐘,如無任何不適可返回病房,6小時內進行心電監護,口服抗生素3天(500毫克,一日2次),靜脈滴注立止血、鹼化尿液及利尿劑2~3天。

骨樣骨瘤的氩氦刀冷凍消融治療

  冷凍消融較其他方法有其獨特的優勢:

  1在消融過程中,CT/MRI掃描能清楚顯示冰球的邊界,確定是否對腫瘤進行完全消融,並最大限度的保護周圍重要組織(神經、血管等),而射頻消融在CT圖像上無法顯示其消融范圍,因此,冷凍消融消融腫瘤更加徹底並且安全性更高。

  2對於較大病灶冷凍消融能夠采用多針組合。可根據病灶的大小及形狀選取多根冷凍針合理分布,對腫瘤進行適形冷凍,達到更好的消融效果。

  3冷凍消融較射頻消融能更加高效的對骨腫瘤進行治療。

  4較之其他治療冷凍消融痛苦小,患者耐受性更高,16歲以上患者全部采取局部麻醉,在意識清醒下進行手術,術中患者疼痛無明顯加劇。而射頻消融術中患者往往劇烈疼痛,因此需要實施硬膜外麻醉或全身麻醉。因此,冷凍消融更適合治療兒童骨樣骨瘤。

  病例選擇注意事項:

  臨床症狀符合骨樣骨瘤診斷–發病時間至少3個月,發病部位劇烈疼痛,夜間加重,口服非甾體抗炎藥後疼痛緩解,服用其它藥物或進行其他治療無效。2、影像學表現符合骨樣骨瘤診斷:病灶周圍骨質硬化、皮質增厚、透亮的瘤巢。3、對於不典型病例或有疑問病例需要CT引導下穿刺活檢。

  1. 上一頁:
  2. 下一頁:
Copyright © 骨科信息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