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科信息網
 骨科信息網 >> 骨科百科 >> 百科知識 >> 骨病預防保健 >> 女人久坐最傷腰 7招護腰

女人久坐最傷腰 7招護腰

   女性的中段腰部,不僅是風景,也是一處健康敏感區。若忽略了對它的關愛,它便容易受傷。過度疲勞時、長坐長站時、穿低腰褲時……生活中的各種行為都有可能傷害到你的腰部。健康是一輩子的事,養護腰部同樣如此。

    自測:你的“腰齡”早衰了嗎?     如果出現以下情況,說明你的“腰齡”早衰了,需要改善自己的生活方式———     久坐之後突然起身,會感到腰部酸脹不適,直不起來;     偶爾運動一下,兩三天還會感到腰酸背痛;     彎腰摸腳趾,同齡人做起來比較輕松,而自己很費勁甚至腰還有點疼。     久坐加速腰椎老化     現代白領長期坐在辦公室,很容易導致腰齡超標。   女人久坐最傷腰 7招護腰     因為坐著的時候,腰部承受的壓力比站著的時候大4—5倍。長期保持這種姿勢不變,身體的中軸線跟著變化進一步增加腰椎應力,這種累積性損傷可以使椎間盤老化退變突出,椎間隙變窄,腰椎受壓後整體縮短。嚴重時壓迫神經引起下肢麻痛不適等病症。     另外,女性比男性更易出現腰痛。因為女性由於有月經、孕育、分娩、哺乳等生理特點,同時又有月經病、帶下病、妊娠病、婦科雜病及節育等病理特點,所以腰痛是常見的病症。     生活中如何護腰?     1、坐時,托腰靠背     當我們舒展雙腿,斜躺在沙發或床上看著電視,自以為獲得了最大程度的放松。殊不知,此時整個人的重量都落在腰及臀骨部,很容易對其造成“內傷”。     正確做法:如果可能,最好使用靠墊或有腰托的高背椅,且腰部應緊貼椅背,不彎腰弓背,使大腿有所支撐,以減輕腰部肌肉的負擔。     2、久坐後,常起身     有研究表明,坐著不動並不能使得腰肌放松,反而造成腰肌處於緊張狀態。久坐時我們往往會不由自主地彎腰,而彎腰也會加重腰肌的緊張度,使得腰部的支撐力和穩定性降低,容易受到損傷。嚴重時還會使椎間盤退化而突出,造成無法正常直立或彎腰的情況。     正確做法:坐著工作或學習時,應定時起身活動。哪怕伸伸懶腰、走幾步路倒杯水,既調整一下呼吸節奏,也可使腰肌得到一定程度的放松。     3、移物,直立上身     平日裡免不了移動重物的情況,但往往又因物品體積重量過大,雙手不堪負荷,而常常用雙腳頂在地面、臀部向後拉的姿勢,或是采取雙腿伸直、身體前彎的姿勢去推動重物。然而這些動作都無意中使用到腰背部肌肉的力量,極易拉傷腰背肌或造成椎間盤突出。     正確做法:移動重物時,一腿伸直、一腿彎曲,使上半身直立,以減輕腰背部的負荷。     4、拾東西,先下蹲     較之移動重物,生活中更為平常的可能就是提拿重物的動作——換桶裝飲用水、整理家中的舊雜志和書、從超市買回大米和油,我們習慣了雙腿伸直地向前彎腰來抬重物,而後又直接彎腰抬起來,這其實是十分危險的動作,容易拉傷腰背肌或造成椎間盤突出。     正確做法:抬重物(或抱起小孩)時,應采用先蹲下去、將物體重心拉在雙膝之間,使上半身直立,再利用大腿力量站起而抬高重物。     5、拿東西,走近一步     是否有過懶得走下地去,從床尾伸出手臂去夠電視櫃上遙控器的經歷?但或許你不知道這個小小的動作會使肩、背、腰部多處形成不適宜的拉伸,尤其如果你平時較少進行體育鍛煉,缺乏一定柔韌性的話,就更容易引起腰背部的拉傷。     正確做法:多走一步路,盡量靠近要發生動作的地方,避免一不小心將腰部拉傷。     6、做家務,一腿直、一腿曲     繁瑣的家務活不可避免,例如洗碗、拖地或熨衣服等,經常需要在某一特定的姿勢下,花較長時間才可以完成,如若動作不得當,也十分容易累積微小傷害,從而形成整個腰背部的勞損。以下幾個容易產生問題的家務活尤其需要我們的重視——     ①將拖把擰干水的動作要格外小心,我們常常懶得蹲下去,就直接彎腰將拖把的水擰干,這是危險動作。正確做法:采用一腿伸直、一腿彎曲的姿勢,或蹲下操作,以減輕腰背部的壓力。       ②洗碗時,廚房的洗池高度不夠合適,於是我們始終彎著腰洗碗;而熨衣服時,衣服又常常距離自己太遠,我們就會不自覺地伸長身體前傾,這些都容易造成腰背部的酸痛和拉傷。正確做法:采取一腿伸直、一腿彎曲踩在小凳上的姿勢,從而控制骨盆和腰部的動作,減少腰背部承受的應力。   女人久坐最傷腰 7招護腰     7、打噴嚏,靠牆曲腿     打噴嚏也可能對腰部造成傷害?打噴嚏的自然動作就是會將上半身向前彎曲,其實這是一個讓椎間盤突出的危險動作。若不巧打了個大噴嚏,而身體動作幅度又過大的話,同樣有可能對腰部造成傷害。     正確做法:最好的姿勢是身體靠牆、一腿彎曲靠牆再來打噴嚏,就可以降低椎間盤突出的機會。很多人覺得會來不及,但是你練練看,一定來得及靠牆曲腿。
  1. 上一頁:
  2. 下一頁:
Copyright © 骨科信息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