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健康時報舉辦的一次講座現場,聽眾在專家指導下做護骨操活動肩胛骨,運動是護骨良方。
專家簡介
劉忠厚,1938年出生,1986年起在中日友好醫院開展骨質疏松研究工作,1990年創建中國老年學學會骨質疏松委員會,1995年創辦了《中國骨質疏松雜志》,提出了骨質疏松學的概念。他撰寫了《骨質疏松學》、《骨質疏松症》、《骨礦與臨床》、《骨質疏松診斷》等書。
骨質疏松,常常靜悄悄的發生,一旦骨折容易造成終身殘疾或者長期臥床,不分國別,不分種族。很不幸,中國已成為世界上擁有骨質疏松症患者最多的國家。
據骨質疏松防治中國白皮書2013顯示,我國有骨質疏松患者6944萬,預計到2050年將增加到2億。到時,全世界一半以上的骨質疏松性骨折將發生在亞洲,其中絕大多數在中國。
從1986年開始骨質疏松研究,到如今已經28個年頭。從4萬人的大型研究中,劉忠厚教授發現了中國人的骨骼生長發育規律,繪制出中國人的骨骼生長特點,並據此提出了切實可行的骨質疏松的防治方法。
20歲開始預防都晚了
劉忠厚教授從1986年到1990年,用4年的時間,組織全國4萬人群進行了骨密度篩查,這4萬人群涉及各個年齡段、各個區域,這些豐富而翔實的數據,讓劉忠厚教授總結出中國人群的骨量變化規律 :30歲前為骨量上升期;女性30~50歲、男性30~70歲為骨代謝平衡期;在此之後,就進入骨量減少期。
劉忠厚教授發現,20歲時骨量沉積就達到最高骨量的90%。我們的骨骼看似靜止,實際上一直處於骨形成與骨吸收的交互作用中。從出生開始,骨形成要大於骨吸收,骨骼一天天變得結實和強壯起來,在20歲以前骨骼沉積速度最快,20歲時基本上達到最高骨量的90%以上,大約到30歲達到骨量的最高點,到此骨量積累停止,稱為峰值骨量。
年輕時的峰值骨量較低常常導致年老時發生骨質疏松。如果把骨骼代謝比做銀行存儲的話,骨形成就好比存錢,骨吸收就好比花錢。30歲前,或者說20歲前誰的銀行儲備越多,以後發生骨質疏松及骨質疏松性骨折的風險就越小。
劉忠厚教授強調,防骨質疏松,要從青少年做起。必須教育孩子們,不偏食挑食,只有飲食結構均衡,加強骨骼方面的營養,如牛奶、含鈣食品等,才是骨量存儲的基本保障;在此基礎上,一定要加強鍛煉,小孩子淘氣一點不可怕,要讓孩子跑起來跳起來,這樣骨頭才結實,才能達到理想的峰值骨量和骨骼質量,使中老年後骨量丟失導致骨質疏松的時間推遲。
30歲孕媽就得補鈣了
生一次孩子,骨量流失約10%;生的孩子越多,越容易骨質疏松。
在劉忠厚教授開始研究骨質疏松後,就有越來越多的求助電話打了過來。有一位留學生,專門打電話向劉忠厚教授請教,自己的母親才48歲,這一兩年就骨折了五次,這是怎麼回事?
劉教授進一步了解發現,這位母親年輕時生活條件不怎麼好,又接連生了五個孩子,“這就是問題所在。”
胎兒在母親體內孕育的時候,會吸收母體的營養,包括鈣離子等元素,形成胎兒自身的骨骼發育。過去很多媽媽不知道這一點,而且一生中懷孕多次,生育好幾個孩子,營養跟不上,結果生一次孩子,骨量流失約10%,生的孩子越多,再不注意營養和鈣的補充,骨量流失就會很嚴重,媽媽們就會過早患有骨質疏松。
有的女性在哺乳後出現牙齒松動、腰背酸痛、足跟痛等“月子病”,哺乳期缺鈣也是原因之一。在哺乳期間,母親每天都會把定量的鈣通過乳汁喂養給寶寶,滿足其營養需要。如果此時母親鈣攝入量不足,就會動用自己骨骼中貯存的鈣,維持母乳中鈣的濃度,進而導致媽媽缺鈣,增加患上骨質疏松症的風險。
劉忠厚教授提醒,妊娠、哺乳期的媽媽最好能每天飲用牛奶500毫升,多食蛋黃、魚、肉、豆類、菜花、紫菜等食物,加強促進鈣的吸收。必要時可在醫生的指導下適當補充鈣制劑。此外,在補鈣期間要多曬太陽,戶外適當運動,做產後保健操,促進周身骨骼骨密度恢復,增加骨硬度。
在自己的女兒准備懷孕時,劉老把這些理念都一一傳授;如今遠嫁德國的女兒已順利生了兩個可愛的小外孫。談起外孫來,劉老的那份愛溢於言表,與外孫女的相處,更增添了很多快樂!
50~60歲骨量丟失最快
35歲以前的女性,40歲前的男性,骨量一定要達到高值,越高越好。女性一旦進入更年期,就踏上骨質疏松的路了。
劉忠厚研究發現,正常情況下,骨質疏松有兩種,絕經後骨質疏松和老年性骨質疏松。絕經後骨質疏松一般在女性50歲左右絕經後出現,老年性骨質疏松則是女性62歲以後,男性72歲以後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