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二孩政策的全面放開,很多年輕的爸爸媽媽打算多生一個孩子了。需要注意的是,生二胎要考慮的問題很多,一是孕婦的年齡,一是現在的孩子會鬧別扭,還需要注意的是,女性生二胎更容易得骨質疏松。
目前我國骨質疏松患者數量約7000萬,50歲以上女性在其中所占的比例將近80%,“大媽”已成為骨質疏松症的重災區,人數超過5000萬。大多數的骨質疏松症患者在早期沒有症狀,隨著人體骨質的逐步流失而出現症狀,晚期大多數病人會出現全身關節疼痛,甚至稍有不慎受到磕碰便摔成骨折。骨質疏松性骨折多發生於腕部、脊柱和髋部,其中20%的髋部骨折患者會在一年內死亡,因此骨質疏松通常被稱為“沉默的殺手”。
骨質疏松發生的常見原因有缺鈣、內分泌失調、缺少運動等。有專家表示,孩子生得多也是加重骨質疏松的一個重要誘因。
病例:頻繁生育導致骨密度降低
李女士今年剛40歲,前段時間拖地時不小心滑倒了,腰部疼痛難耐。到醫院檢查發現,竟然有三節腰椎發生粉碎性骨折。經過骨密度檢查後發現,李女士的骨密度比正常值低很多。金主任經過仔細問診發現,李女士曾生育7個孩子,而且每個孩子只間隔1、2年,頻繁生育加上更年期,導致李女士骨密度很低。
研究發現,兩次懷孕期間隔不足一年的女性,其發生骨質疏松症的風險幾率是間隔期超過一年女性的4倍。提醒廣大女性,兩次妊娠期間隔過短可導致骨質疏松問題,非常不利於女性的健康,建議女性在生育完第一胎之後,最好間隔一年以上時間再懷孕生育第二胎。而且懷孕女性出現骨質疏松的風險高達30%至40%,因為准媽媽身體裡現有的鈣有相當一部分要“流失”到寶寶身體裡,促進他的生長。
預防骨質疏松:做運動更有效果
有些患者感到奇怪,自己平時在飲食上很注意補鈣,怎麼還會患上骨質疏松呢?其實,礦物質的營養補充只是增強骨強度的手段之一,甚至並不是最主要的手段。有一個有趣的現象,在過去的十幾年中,歐美中老年人每日補鈣量是非洲人的數倍,然而骨質疏松和骨折的發生率卻遠高於非洲。再看看我們的祖輩,五六十歲的老人挑著重擔依然健步如飛,那時飯都吃不飽更談不上經常補鈣了,但是很少有人因為稍微摔一跤就骨折的。看來並非只靠營養素的補充就能預防骨質疏松,運動對於骨質強壯更重要。
運動可以直接或間接地通過地面反作用力和肌肉收縮力對骨產生機械應力刺激,這種刺激使成骨活性增強,還能增加骨組織內DNA和骨膠原的合成,引起骨結構適應性變化。骨干變粗、骨密度增厚、骨物理強度和堅硬性增加,延緩和推遲了骨質退行性變化。
運動可使某些與骨代謝有關的激素發生積極性變化,從而影響骨的重建過程,使骨量保持增加或維持。一般來說,人在成年後骨質再生和丟失的過程是同時存在的,只不過在35-40歲之前,骨質再生的量會大於丟失的量,之後骨質丟失會占上風。但是,年輕人若運動嚴重不足,骨代謝水平會大大下降,骨質丟失速度會明顯加快;反之,若保持終身鍛煉的習慣,中老年人的骨質丟失進程也會大大緩解,因此,強骨鍛煉一定要趁早。
運動還可以促進血液循環,改善患者食欲,促進腸胃的蠕動,提高消化功能,增加吸收營養物質和蛋白質、鈣、磷及維生素D等的幾率。因此常運動的人有利骨骼生長的營養物質的利用率會大大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