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齡兒童先天性髋關節脫位的治療是矯形外科所面臨的難題之一,采用傳統方法治療後容易引起髋關節僵硬及股骨頭缺血壞死等並發症,給臨床處理帶來很大困難。專家經多年研究,尋找到應用Pem-berton(潘伯通氏)手術加輔助手段治療此病的最佳方案。這一方案因其治療手段的合理性及治療效果的顯著性而具有十分廣泛的臨床應用前景。
先天性髋關節脫位發病率較高,是矯形外科的常見病。先天性髋關節脫位的治療原則是早期診斷、早期治療。由於很多人對該病的認識不足,致使眾多患有先天性髋關節脫位的兒童至年齡較大時仍未得到治療。目前國內外對此病尚無滿意的治療辦法。傳統的手術方法存在術後股骨頭缺血性壞死、髋臼指數恢復不良及髋關節僵硬等並發症。國內報告大齡兒童先天性髋關節脫位,應用傳統方法治療後股骨頭壞死率為67%以上,髋關節僵硬率(屈髋90°以下者)為12.5%;國外報告股骨頭壞死率為73%。盡管如此,多數學者均認為兒童髋關節發育潛力很大,對於大齡兒童只要發育尚未停止,就應抓緊時間根據每個病例的病變特點,努力消除或矯正髋部畸形,盡可能恢復髋關節的解剖結構,為髋關節的繼續發育創造條件,以改善髋關節功能,提高病人的勞動能力和生活質量。
專家針對大齡兒童先天性髋關節脫位的局部病理解剖特點及多年的臨床實踐,設計應用Pemberton截骨術及術後綜合治療的新方法,治療大齡兒童先天性髋關節脫位收到了顯著效果。
它不但能使髋臼指數恢復良好,而且通過術前及術後一系列輔助手段,即術前充分牽引,術後應用中立位木板鞋外展,皮牽引制動,髋關節早活動、晚負重,被動活動加主動功能鍛煉等,有效地降低了手術並發症和後遺症的發生,為大齡兒童先天性髋關節脫位的治療提供了一條新的方法。他們應用這一方法治療58例(76髋)患有此病的患者。這些患者手術治療前均行患側股骨髁上牽引,同時經皮切斷內收肌,並將牽引床腳墊高,呈頭低腳高30°反牽引。當股骨頭牽至髋臼水平邊緣以下時,即進行手術;對牽引已超過6周,股骨頭仍達不到髋臼緣水平者則不再牽引,直接手術。術中行充分軟組織松解和股骨短縮術。手術均采用smith-petersen切口(髋關節前側切口)。常規切斷髂腰肌肌腱,先在髂前上棘取三角形骨塊備用。切開關節囊,清除真臼內一切妨礙復位的軟組織及凸凹不平的骨棘,將上關節囊剝離至真臼上緣,用一彎形寬鑿自髂前下棘上0.5厘米鑿入,沿弧形方向鑿至三角軟骨髂坐支,然後用彎形撬拔器將截骨部撐開。如骨塊不穩定,可用克氏針固定,針尾折彎留於皮下。最後復位股骨頭,修整縫合關節囊,逐層關閉切口。術後穿中立位木板鞋;外展皮牽引4~6周;同時行床上功能鍛煉;術後4周與6周時各做一次被動髋關節屈伸活動;12周後逐漸負重行走。
結果表明,術後患側髋關節活動良好,髋關節屈伸小於90°者為6髋,占7.6%。按照salter的股骨頭壞死診斷標准,58例(76髋)中,股骨頭壞死29髋,占38.2%,治療效果超過了目前國內外水平。
結果可靠實用性強大齡兒童先天性髋關節脫位程度多為Ⅱ、Ⅲ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