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科信息網
 骨科信息網 >> 骨科百科 >> 百科知識 >> 骨病預防保健 >> 踝部損傷的處理 這些不可不知

踝部損傷的處理 這些不可不知

  踝部損傷可輕可重,誤診、未及時處理可能造成不可逆損傷,給運動員造成災難性後果。

  因此,來自FortiusClinic的Ballal教授等發表了一篇關於如何處理踝部損傷的最新綜述,對踝外側韌帶,下胫腓聯合韌帶,三角韌帶,腓骨長短肌腱損傷等做了詳細的介紹。該文章近期發表在BJJ上。

  踝部外側韌帶損傷

  踝部扭傷是最常見的運動損傷,其中前距腓韌帶(ATFL)損傷最常見。

  損傷後4~5天發現ATFL有觸痛,對診斷有重要意義。若在非急性期檢查,無法查到壓痛時,前抽屜試驗陽性同樣可診斷。影像學檢查對於該病也有重要診斷意義,常見的影像學檢查有:應力位攝片,超聲,和MRI。

  大部分外側踝部損傷可保守治療,在制動時使用踝關節支具或膝下石膏等較單純的踝關節彈力繃帶加壓制動恢復時間更短。指南還重點強調術後的功能康復。

  手術治療的適應證為正規保守治療6月後無效。但並非總是如此。一項荟萃分析發現,和保守治療相比,早期手術治療可以降低術後踝關節不穩的風險。對於專業運動員來說,這個區別非常重要,手術仍應該成為高水平運動員治療的首選。若有關節不穩,可通過MRI來明確是否有其他常見的合並損傷。

  手術方式可有非解剖重建和解剖重建兩種方式,非解剖重建由於易引起骨關節炎,關節僵硬和反常運動等並發症,已不做首選。

  當下主流的術式為改良Brostr?m修復。在一項隨機對照研究中,實施該術式後的運動員,重回正常運動的中位數時間為77天。雙重縫合和單重縫合的結果無明顯差異。若合並關節內病變,包括骨軟骨撞擊傷,關節不穩等,推薦同時使用關節鏡進行處理。

  術後若發現反復關節不穩,則可考慮肌腱移植。通常使用自體或同種異體的半腱肌或股薄肌。術後早期制動對恢復也有幫助,制動後通過一個明確的標准後方可鼓勵活動患肢。

踝部損傷的處理 這些不可不知

  下胫腓聯合損傷

  踝部下胫腓聯合韌帶復合體主要包括:下胫腓前韌帶(AITFL),下胫腓後韌帶,骨間韌帶,胫腓橫韌帶。文中著重介紹AITFL損傷,最常見的是小腿內旋而距骨外旋引起。AITFL區觸痛,且被動背屈疼痛加重,則提示有聯合韌帶損傷。

  依據臨床檢查體征情況,west分級系統將韌帶損傷分為三個等級:1級病人為輕微扭傷,無臨床上的關節不穩;2級病人為AITFL的撕裂,骨間韌帶不完全撕裂,有輕微的關節不穩;3級為聯合韌帶完全撕裂,伴嚴重關節不穩。

  2級中,又根據MRI下是否可見三角肌韌帶損傷,胫腓聯合擠壓試驗及外旋試驗陽性,踝關節上方前骨間膜壓痛長度>6cm,正位X片上胫腓聯合增寬等把2級分為2級A型(穩定型)和2級B型(動態不穩型),具備上述一項或以上陽性結果,分級為2級B型,否則為2級A型。

  1級和2級A型推薦使用保守治療,包括早期休息,非負重石膏制動等,負重逐漸增加,待穩定且力量恢復後推薦全負重鍛煉。2級B型推薦使用關節鏡評估是否不穩,必要時可進行相應部位的固定等操作。3級病人推薦使用螺釘固定。術後推薦非負重石膏制動10~14天,並結合康復治療。

  對於慢性聯合韌帶損傷患者,易產生關節不穩,若合並外側距骨移位,易導致骨關節炎。提倡用MRI診斷關節內病變。用關節鏡做軟組織的清掃和處理。早期固定的預後好於晚期固定。

  三角韌帶和腓骨肌腱損傷

  三角韌帶分深淺兩部分,深層韌帶與踝關節的穩定有關,淺層還與距下關節的穩定有關。單純淺層受損預後較好。急性期查體陽性率低。延遲檢查,包括重力應力試驗,足外旋下行前抽屜試驗,應力位攝片對診斷有幫助。

  關節不穩在三角韌帶損傷中較常見,病人常訴下樓時踝關節有脫落感。MRI常用來明確是否有合並其他病變。淺層的部分撕裂的病變可使用非負重靴固定5~7天,同時積極康復訓練。

  腓骨肌腱損傷主要由於腓骨溝狹窄,或在背屈或內外翻時腓骨肌強力收縮。其中,腓骨短肌肌腱受損更容易出現症狀。病人通常表現為踝後外側有局部觸痛,腫脹和骨摩擦感。

  對於有輕微症狀的腱鞘炎,應首先考慮保守治療,如理療,NSAIDs。不推薦無引導下鞘內注射NSAIDs藥物,易引起組織壞死,但對於孤立性的腱鞘炎,在超聲引導下注射扔起到重要作用。

  手術治療時,對於縱行裂口需直接修補並對壞死肌腱和腱鞘進行清掃。對於合並有腓骨肌腱滑脫的急性上腓骨支持帶斷裂,保守治療效果差。在所有的踝部損傷中,均強調對線的重要性。

  1. 上一頁:
  2. 下一頁:
Copyright © 骨科信息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