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受損程度不同,韌帶可能受到過度牽拉而引起撕裂,導致踝關節慢性不穩。症狀由輕到重各不相同。大都有突然的外傷史,包括扭轉傷或者翻轉傷。主要表現為踝關節外側的疼痛,也常伴有腫脹,甚至足內外側緣瘀斑。嚴重的損傷可引起踝關節外側關節囊撕裂、踝部骨折、下胫腓聯合分離。踝關節扭傷最常損傷外側副韌帶,包括距腓前韌帶、跟腓韌帶和距腓後韌帶,三條韌帶裡距腓前韌帶作用最大,最容易損傷。如果同時伴有跟腓和距腓後韌帶損傷甚至關節囊撕裂,就屬於比較嚴重了,容易造成關節松弛甚至發展成為慢性不穩。如果再伴有肌腱、骨骼甚至其它軟組織損傷,就需要進一步診斷。建議嚴重的踝關節扭傷還是需要及時就醫,咨詢運動損傷專科醫生,可以借助X線、核磁共振、B超等檢查來明確損傷程度,以及是否需要關節鏡手術治療。
損傷機制:踝關節扭傷大都是踝關節內翻傷引起,內翻應力造成外側副韌帶撕裂。通常很少在運動中出現外翻損傷,多見於車禍等一些較大外力造成,外翻傷通常後果比較嚴重,容易造成踝關節脫位、骨折,踝關節內側三角韌帶撕裂,甚至是血管神經的損傷,這裡暫不作討論。根據扭傷程度,大致可以分為三度。I度表現為:輕度疼痛,外側副韌帶輕微不完全撕裂,可伴有外踝輕度腫脹,很少出現關節不穩;II度表現為:中到重度疼痛,伴有腫脹、僵硬和行走困難,部分可見足部瘀斑,外側副韌帶中度不完全撕裂,可伴有部分關節不穩;III度損傷最為嚴重,疼痛和腫脹常比較明顯,足底常出現明顯瘀斑,外側副韌帶完全撕裂,關節出現明顯不穩影響正常活動。當然如果再嚴重可能伴有前內踝撞擊症,外踝骨折,甚至踝關節脫位等。 部分踝關節扭傷可能發展成為復雜性區域疼痛綜合症(CRPS),是一種交感神經紊亂引發的疼痛綜合症,可出現與損傷部位不相符的局部疼痛、膚色發紅、灼熱感、痛覺敏感等問題。合並有這類並發症的患者,治療就會相當麻煩,恢復的時間也更久。我在臨床上曾見過扭傷1-2年踝關節仍然局部疼痛,無法正常活動,皮膚顏色改變等問題的患者。這類問題通常需要綜合治療。 治療: 1、緊急處理(FirstAid) 目標是盡可能地控制疼痛和腫脹,可參照急性運動損傷的PRICE處理原則進行。 損傷後48小時內盡早實施以下措施: Protection:保護。可以使用石膏或者支具保護,使傷處不受進一步傷害。 Rest:休息(制動)。停止活動,避免患側下肢負重。 Ice:冷敷腫痛部位(冰塊、冰袋、冷制品等)10-15分鐘,每天數次(可每2小時一次)。不要讓冰塊直接接觸皮膚,可用毛巾隔離,避免凍傷皮膚。 Compression:可使用彈力繃帶加壓。它可以阻止繼續出血、預防嚴重的踝關節腫脹。踝關節在腫脹消退前不建議使用粘膠支持帶包扎固定。 Elevation:盡量將小腿和踝關節抬起高過心髒水平(比如,躺下並在腿下放置幾個枕頭)。正確的抬高下肢方法應該是:踝關節超過膝關節,膝關節超過髋關節,髋關節超過身體水平位。 及時而有效的急救措施對於加快愈合十分重要。嚴重扭傷患者,需即時醫院就診。排除是否存在骨折、是否需要配置拐杖或者石膏支具、是否需要藥物治療。專科醫生將會指導您相關的治療。 2、後續治療 急性期的治療可以采用一些如超聲或者激光等理療手段來控制腫脹和炎症,在醫生指導下服用消炎鎮痛類藥物。急性踝關節扭傷一般需制動休息至少2周左右。如果腫痛漸好轉且沒有明顯的加重症狀,可以進行一些功能訓練幫助改善關節活動度以及進一步控制腫脹。打石膏是一種比較有效且經濟的制動保護方法,大家不要害怕打石膏,必要時也可以選擇。但是石膏相對比較悶熱難受,不易穿戴和清洗,無法踩地行走。目前比較好的固定方法,就是選擇合適的支具和護具。急性期的建議選擇限制作用較強的夾板類支具。步行靴保護通常比較到位,而且透氣,方便行走活動和清洗,但是價格較貴,如果經濟條件允許建議選擇。 急性期後,做些伸展和肌力訓練可以幫助患肢恢復活動度和相關肌肉力量,為恢復正常行走及運動打下基礎。彈力帶訓練,是比較簡單,易於操作的一種訓練方法。在肌力訓練後,就需要增加恢復本體感覺的練習。所謂本體感覺就是關節的深感覺,包括有位置覺、運動覺等,它是關節穩定性的基礎,扭傷等外傷後通常會損傷本體感受器。本體感覺訓練通常采用平衡練習方法,可自行練習,也可以機器輔助下進行。 MRI或者B超提示韌帶有III度以上損傷的患者,需要預防慢性踝關節不穩。通常建議在積極康復訓練和保守治療的基礎下隨訪3個月,再檢查韌帶的穩定性和關節松弛度。如果恢復不明顯,且影響正常活動,或者反復發作的慢性不穩患者,可考慮接受手術治療。通常手術可采用關節鏡微創+小切口修補相結合的方法。多組韌帶斷裂,如距腓前韌帶和跟腓韌帶同時斷裂,或者下胫腓韌帶斷裂也可采用移植肌腱重建的手術方法。 3、注意事項 在康復過程中,如果出現以下一些情況,需要及時來醫院就診,以免耽誤病情:1)急性扭傷後腫痛非常明顯,且伴有大量皮膚瘀青,有明顯壓痛和活動受限;2)休息制動後腫痛慢慢消退,但是走路活動多時會有疼痛,伴關節腫脹(在不平的地面或樓梯上活動更容易發生);3)腫痛好轉,但正常走路或者運動時常出現“打軟腿”,並可能伴跌倒等不穩症狀;4)曾經有踝關節扭傷史,運動中再次扭傷,且容易有反復扭傷或者關節松動不穩病史:5)繼發出現整個足踝部發紅發熱伴疼痛,可能發展為慢性疼痛或復雜性局域疼痛綜合症(CR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