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可能引起骨關節炎病
一、肥胖伴退行性骨關節痛。
可發生在任何骨關節,不過以脊柱與下肢關節好發,且嚴重。表現為疼痛、輕度僵硬、活動不靈活、骨關節畸形、活動的時候有骨磨控音。發生髋內翻、膝外翻還有股骨骨骺滑脫,常見於肥胖兒童;50歲以上重度肥胖者易發生骨折;有增生性脊柱炎與椎間盤脫出的時候,可出現神經或者是動脈壓迫症狀。
二、肥胖伴糖尿病骨關節病。
1神經源性關節病。多侵犯下肢關節,累及單側肘、跖、趾關節者大概占84%脊柱很少受累。病變關節以無疼痛、腫脹、無力、松弛還有搖動為特點,甚至發生了關節內骨折病人也沒有感覺,局部可能有潰瘍或者是壞死。
2強直性椎體肥厚症。多見於50歲以上男性,通常無症狀,有時關節僵硬或者是活動輕度受限。
3骨質疏松與骨質溶解。多無明顯症狀,有時出現骨痛,亦可出現單處或者是多處病理性骨折,同時可伴有干骺端皮質骨的骨溶解性缺損與骨質增生。
三、肥胖性痛風性骨關節。
病急性期多見於夜間突然發生劇烈的關節疼痛,常侵犯拇趾、跖趾關節。其次為踝、指間、腕、膝、肘關節。常為單關節發炎,可伴發熱、血沉快還有白細胞增多,局部呈紅、腫、熱、痛還有運動障礙,數日到數周可緩解,關節運動功能恢復,炎症消失,不過皮膚有脫屑與發癢。
此後發作逐漸頻繁,受累關節逐漸增多,澱變為慢性期。進入此期後,大概半數以上病人在關節附近的組織中可出現痛風石,當痛風石增大的時候,可穿破皮膚排出白色尿酸鹽結晶。其關節損害嚴重,可引起畸形、僵硬。
胖人比瘦人更易患癌-
肥胖常被誇為“發福”。但是,“發福”並非真福分,它隱藏著不利於健康的危險。研究表明,肥胖不僅增加患糖尿病、高血壓、心髒病的風險,還會增加患癌症的風險。
英國某醫學雜志發布了牛津大學學者的一項“百萬女性研究”報告,結果超重或者是肥胖增加了腫瘤發生率還有死亡率。
此外,醫學雜志《柳葉刀》公布了“肥胖增加患癌風險”系統評價,結果發現:男性體重指數(BMI)的增加和男性食管腺癌、甲狀腺癌、結腸癌還有腎癌等發病危險明顯相關。女性體重指數的增加和女性子宮內膜癌、膽囊癌、食管腺癌還有腎癌等發病危險明顯相關。
另外,基礎研究發現,肥胖致癌的主要機制在於肥胖導致機體新陳代謝異常變化,特別是內分泌系統代謝紊亂。肥胖人群胰島素、胰島素樣生長因子還有性激素的內源性激素水平的異常變化,打破細胞增殖和細胞凋亡之間的平衡是最可能的致癌機制。
肥胖致癌的其他因素還包括脂肪因子代謝的變化,局部炎症、高血壓還有脂質過氧化增加患癌危險,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發生增加肝細胞癌危險,腹部肥胖所致胃食管反流增加食管腺癌危險。
防治肥胖還有減少患癌風險,要防止過度貪吃美食,特別是避免長期反復貪食高脂肪、高蛋白質、高熱量食物。當然,更要注意保持體力活動還有運動,防止懶怠還有過度享樂。
衛生部在《中國居民膳食指南》中提出了平衡膳食、合理營養、促進健康等8條建議,值得大家關注:1.食物多樣,谷類為主;2.多吃蔬菜、水果與薯類;3.常吃奶類、豆類或其制品;4.經常吃適量魚、禽、蛋、瘦肉,少吃肥肉還有葷油;5.食量和體力活動要平衡,保持適宜體重;6.吃清淡少鹽膳食;7.飲酒要限量;8.吃清潔衛生、不變質食物。
其中,保持適宜體重很關鍵,體重太高或太低都是不健康的表現。由於進食量和體力活動是保持適宜體重的兩個主要因素,食物提供人體熱量,體力活動消耗能量。假如進食量過大而活動量不足,多余的熱量就會在人體內以脂肪的形式積存,也就是增加體重,久之發胖。
因此,人們需要保持食量和熱量消耗之間的平衡。腦力勞動者與活動量較少的人要加強鍛煉,開展適宜運動,如慢跑、快走、游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