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背痛又稱下腰痛,是指下腰、腰骶、骶髂、臀部或腿部一組疼痛的主觀感覺。下背痛是一組症狀,而不是某一個疾病的診斷名稱,其主要臨床表現為局部疼痛或坐骨神經痛,可放射性地影響下肢活動。有研究發現,80%的人一生中曾患過下背痛,它是所有職業人群喪失工作能力的最重要的病因之一。
四大類原因引發下背痛
可以引起下背痛的病因很多,但與工作有關的下背痛常與下列因素有關:
重體力負荷體力負荷與下背痛之間的因果關系幾乎被所有的研究者所認同。
不良工作姿勢彎腰或身體扭曲會增加脊柱壓力並且造成脊柱受力不均,是發生下背痛的主要危險因素。
全身振動研究顯示,中國汽車駕駛員下背痛的患病率為57%~82%,略高於國外同行業人員的水平;這其中除了與長時間坐位、吸煙、疲勞等有關之外,振動也是引起下腰痛的重要因素。
心理因素長期從事勞動強度大的工作、工作中需要注意力高度集中、工作時間長、工作內容重復單調、工作環境差等不利因素都會對職業性下背痛的發生起到促進作用。
下背痛是與職業有關的疾病
下背痛是一類常見的與工作有關疾病,目前美國、德國、北歐國家和日本已經把職業性下背痛列入需要賠償的疾病名單。由於下背痛的治療康復及其導致的產值損失等費用,美國估計為每年20~50億美元,英國為每年20億英鎊;下背痛在聯邦德國、荷蘭和美國成為職工因病缺勤的主要原因之一。
由於背痛的致病因素很多,其發病機制也十分復雜。有流行病學調查結果表明,下背痛與長時間的固定工作姿勢、重體力勞動等因素有明顯的相關性。一般而言,工作可分為靜態作業和動態作業兩類。靜態作業時,由於身體的姿勢固定,維持身體姿勢的力量完全落在有關肌肉、韌帶上,韌帶長時間繃緊,影響血液循環和營養,結果可導致慢性肌肉骨骼損傷。動態作業時,受力大而活動頻繁的肌肉、韌帶可發生小的纖維斷裂、出血、滲出,結果形成瘢痕和組織粘連,從而牽拉和壓迫神經,產生疼痛。
職業性下背痛主要表現為腰背肌持續性酸痛,長時間處於同一姿勢症狀將加重,調整姿勢可緩解,治療、休息及時一般1周左右恢復,否則腰痛時間將延長,甚至引起放射性臀部、腿部疼痛,嚴重者甚至發生椎間盤突出、下肢肌力受到嚴重影響。
避免承重和固定姿勢防腰背痛
目前下背痛的治療方法很多,如止痛藥、中醫藥、封閉療法、推拿按摩、適當休息、功能鍛煉、物理治療等。但由於下背痛是一種多病因的疾病,多數人常常不能明確具體的病因,上述治療通常屬於對症治療,往往起到緩解症狀的作用,而難以根治,所以預防和早期干預就顯得非常重要。
預防與工作有關的下背痛,首先要使工作環境和勞動條件符合勞動衛生學、人類工效學的要求。根據不同職業特點制定合理的工作時間和工間休息時間。盡量避免腰部承重強度大、頻繁彎腰或腰部長久固定姿勢的工作。在濕冷環境工作時,應注意全身保暖,特別是腰部的保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