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科信息網
 骨科信息網 >> 頸椎病 >> 關於頸椎病 >> 解密教師身體的“一宗罪”——頸椎病

解密教師身體的“一宗罪”——頸椎病

  頸椎的問題,可以說伴隨著現有生活節奏的加快,多媒體終端的廣泛使用,日益突出。特別是教師,因為職業需要,每天伏案工作的時間特別長,健康問題更加嚴重,頸椎病的發病更加普遍。我們在臨床上,更多的是碰到這類患者,表現為頭暈、晨起加重,手指發涼,單側手麻、向肩頸放射,嚴重的時候可能影響生活質量,甚至不能正常工作等情況。如果體檢配合影像診斷,會發現這些患者的頸椎存在生理曲度變直、小關節紊亂等系列問題,除特別嚴重的患者,我們認為,通過改變生活方式,進行有針對性的訓練,配合適當的藥物治療,防治頸椎病,消除不適的症狀,是完全可以實現的。概況來說就是四個詞:溫度、角度、運動和藥物,具體如下:

解密教師身體的“一宗罪”——頸椎病

  1

  “溫度”

  所謂溫度,是指頸肩部的保暖。長期不良的工作方式,會誘發頸椎的退行性改變,但是每次症狀的急性發作,最大的誘發因素確是受寒,所以保暖很重要,特別是秋冬季,風寒料峭,老師們上好課,從溫暖的教室走出,我們的大學校園又都比較開闊,沒有什麼遮擋,風速更快。傳統醫學認為,“虛邪賊風,上先受之”,人的頭面肩頸首當其沖,頸部容易受寒,又因為連續上課後,傷津耗氣,正氣已經不足,無力抗邪,這時候特別會誘發頸椎病。所以,對有頸椎病隱患的老師,臨床醫師會建議他們經常帶一條圍巾,注意肩頸部的保暖。另外,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空調廣泛使用,夏天辦公室的冷空調,也是頸椎的“殺手”,適當的搭一條披肩,或者加一件長袖衣服,都有效果。

  2

  “角度”

  前面說過,很多頸椎病患者晨起症狀會加重,甚至會出現體位固定,頸部活動不利等情況,那為什麼休息一晚,症狀反而較重了呢?這是因為睡眠躺臥時,頭頸部的“角度”問題。因為不同的體位,頸椎的受力點是不同的,對我們的教師來說,因為白天工作時,頸椎的受力已經比較大,容易疲勞,夜晚時就應該選擇讓頸椎最放松的體位。通常來說,我們睡眠有三種體位,仰臥位、側臥位和俯臥位,研究表明,側臥位時,頸椎受力最小。另外還有一個重要因素,就是枕頭,有的時候,頸椎病患者選擇側臥位,但是脖子仍然感覺不舒服,是因為枕頭太高或者太硬,這些對頸部的放松都是不利的,對於頸椎保健來說,應該是選擇較低而軟硬適中的枕頭。但是,要強調的是,如果我們老師已經表現為較嚴重的頸部不適,在頸椎病的發作期,這時要選用“治療枕”,治療枕是什麼樣的呢,我們可以自己用大浴巾制作,選一條純棉的大浴巾,對折後成為長方形,然後捏緊一邊卷成實心原柱形,直徑可以根據患者的體型調整為8—10CM,視患者枕上以後,頭部微微離開床褥,舒適為度。枕這樣的“治療枕”睡三五天後,症狀會明顯改善。

  3

  “運動”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越來越重視運動保健,但是請注意,不是所有的運動都適於頸椎病患者,運動不當反而會加重症狀。對於我們教師來說,平時應該有意識地做一些保健操,預防頸椎病的發生。大家可以先記一個歌訣“你拍一、我拍一,一直拍到九十七”,這是什麼意思呢,是指教師等特定職業人群,工作性質容易誘發頸椎病,可以采取用手拍自己對側肩部的方法,一邊拍一邊手用力向後延伸,從而使同側的肩頸肌肉得到拉伸,左右交替拍,各拍一百下左右,效果很好。而對於已經出現頸椎病症狀的患者,同時還要加做“晨操”,晨操的口訣是“左一手,右一手,雙手上舉過頭周;手腕旋轉四五下,雙手放下吐氣收。”祖國醫學認為,“不通則痛”,經過一個晚上的睡眠,血流緩慢,局部經絡容易出現氣血瘀滯的現象,這是更需要通過導引舒展肢體,運動保健。“左一手,右一手,雙手上舉過頭周”,是指患者可以晨起選擇一個開闊的地方,雙腳開立與肩同寬,挺胸收腹,兩手伸直,從身體兩側緩緩上舉,直達頭頂上方;“手腕旋轉四五下”,是指當雙手舉到頭頂上方後,停留幾秒鐘,手腕左右轉動四五下;“雙手放下吐氣收”,是指手腕轉動後,雙手控制慢慢從身體兩側放下。如此為一次,三十次為一組,一般每次做兩到三組即可。

  4

  “藥物”

  必須明確一點,對於頸椎病的防治,改變生活方式,加強運動保健,是前提,是根本保證,只有在不得已的情況下,我們才推薦選用活血化瘀、理氣止痛的藥物治療。但是,可以有針對性的,選用一些中藥制成藥茶包,比如這段時間課業比較重,經常加班,我們就可以有意識的飲用,加強養生保健的功效。這裡推薦一個藥茶方:柴胡15克、當歸15克、參須9克、紅花3克、陳皮6克、大棗3枚,以上為一天的量,用帶蓋的杯子開水沖泡六分鐘後飲用,還可根據口味適當加些冰糖,經期最好暫停。

  總之,水滴石穿,繩鋸木斷。頸椎病的預防和保健,也非一朝一夕之功,必須持之以恆,從細節入手,牢記“溫度、角度和運動”,必要時“藥物”,自然“頸頸”有調!

  1. 上一頁:
  2. 下一頁:
Copyright © 骨科信息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