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科信息網
 骨科信息網 >> 骨科百科 >> 手術治療 >> 2015手部手術最新進展

2015手部手術最新進展

  近期,梅奧醫院Amadio PC博士回顧了2014年美國手外科學會(ASSH)年會、美國手部手術學會(AAHS)年會和美國骨科醫師學會(AAOS)年會上的報告,以及2013年6月至2014年7月手部手術領域發表的論文,就手部手術最新進展作出綜述,相關內容於2015年3月18日發表在J Bone Joint Surg Am 雜志上。

  創傷性損傷

  斷指再植術

  很多手外科醫師發現,現在斷指再植術的實施已不像從前那樣普遍,近期AASH接收的一項研究論文給出明確答案。2001~2010年之間,雖然截肢術總數無明顯差異(2001年26668例,2010年24215例),但再植術卻由2001年930例,降至2010年455例。

2015手部手術最新進展

  桡骨遠端骨折

  桡骨遠端骨折對於手外科醫師來說,已是老生常談。需要特別注意的是骨折累及桡骨掌尺側角(volar ulnar corner of the radius)的病例,因受影響的骨碎塊通常較小,更易導致固定失敗和塌陷。近期的一項研究顯示,依據AO/OTA骨折分類(掌側剪切骨折)為B3骨折的52例患者,接受了掌側鋼板固定,其中7例發生術後復位丟失。多變量分析顯示,術前月狀骨塌陷和月狀骨面碎塊面積小是復位丟失的主要關聯因素。所有復位丟失的骨折均被歸為AO/OTA B3.3類骨折。對於此類骨折,研究人員推薦采用延長板、骨穿針、金屬絲、縫線或小型螺絲固定復位。

  切開復位手術

  在治療老年患者桡骨遠端骨折方面,切開復位術依然備受關注。40歲以上或較年輕的醫師,和手外科醫師,均更傾向於切開復位和內固定手術。有研究顯示,大部分患者接受切開復位術,盡管非手術治療組出現畸形的幾率較高,但最終功能狀況兩組間無明顯差異,手術組患者並發症發生率顯著較高,再手術率兩組間相似。

  手移植

  在手外科領域,手部移植已逐漸被接受,如今很多醫院都成立了手部移植項目,雖然有的醫院至今也未實施過一例此類手術。有研究顯示,手部截肢者不願意進行手部截肢,而且質量調整壽命年(QALY)縮短,故研究者認為選擇手移植應謹慎,而且術前要與患者充分溝通。

  肌腱損傷

  目前,手部醫師們依然在探尋屈肌腱損傷後最佳康復治療方法。有研究顯示,與早期主動運動相比,早期被動范圍內活動可顯著降低肌腱斷裂風險,但術後活動范圍下降的風險也有所上升。但無研究明確說明,多股縫合可降低肌腱斷裂率,亦或是早期主動運動患者最終活動能力更好。

  任何成功肌腱修復手術不可或缺的步驟是術後治療。“相關運動夾板療法”(relativemotion splinting),即將受累手指在掌指關節處固定為相對伸直(例如矢狀位帶損傷)或相對彎曲(例如腱紐損傷)狀態,在保護受傷部位的同時,還允許主動活動,該方法的應用使得伸肌腱康復發生重大變革。可使用簡單的手部夾板,患者易於接受,也可促進功能恢復。

  掌腱膜攣縮症(Dupuytren Contracture)

  注射梭狀芽孢桿菌膠原酶治療掌腱膜攣縮症的療效已被認可,然後,該方法的劣勢在於,一次只能治療一個受累關節。與之相對,采取針刺筋膜切開術或手術治療,一次即可完成整個手部治療。近期一項多中心、開放標簽研究,對多支膠原酶注射的療效和安全性進行了評估,結果顯示雖然應用膠原酶可安全治療2個關節,但不良事件(如需要鎮痛、淋巴結病變和皮裂等)發生率較高,因而阻礙了其應用於整個手部關節的治療。

  掌腱膜攣縮症手術後夾板固定通常持續3周,但是最近的一項前瞻性隨機研究對此提出異議。56例患者被隨機分配至單獨治療組或治療加術後夜間夾板固定3個月組,結果顯示,2組患者在最終關節活動度和屈曲攣縮上無明顯差異。研究者認為掌腱膜攣縮症筋膜切除術後不應常規進行夾板固定,對於術後可能發生攣縮的患者可保留夾板固定。

  腕管綜合征

  對於腕管綜合征的治療,患者的想法是什麼?患者的期望是否和手外科醫師的不一樣?一項對79例腕管綜合征患者和103名手部醫師的研究給出了答案,有趣的是,對於所有治療方法(夾板固定、注射或手術)的選擇,患者的熱情不如醫師,差異最大在於注射。與醫師相比,患者認為進行肌電圖檢查是值得的,患者更加關注手術風險、家人的支持和通過會診制定治療方案,另外,更傾向於先接到通知,後自己做決定是否接受治療,接受什麼方式的治療,而醫師則認為這應該是醫師和患者共同協商的過程。

  注射類固醇是腕管綜合征非手術治療方法中常用的一種,眾所周知,注射該類藥物可影響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近期一項研究報告顯示,這一現象與血糖控制有關,血紅蛋白A1c水平>7%的患者中,高血糖症水平和持續時間顯著較高(P<0.01),因而,研究者建議醫師在告知患者注射類固醇時警惕血糖水平高於特定值時,應考慮到患者血紅蛋白A1c水平的影響。

  工作相關腕管綜合征依然是手外科醫師們熱議的領域。ASSH年會上的兩項研究報告顯示,腕管綜合征的主要預測因素為手部用力強度大,其他因素如低強度但重復性強的手部運動等不增加腕管綜合征發生風險。因而,研究者建議,工作中預防腕管綜合征的主要方法在於避免高強度重復性工作。很多臨床手外科醫師認為腕管松懈術可增加術後扳機指的發生風險,有研究證實了這一結論,但具體機制尚不明確。醫師在完成腕管松懈術後一般不進行肌腱弓弦畸形評估(例如,韌帶松懈後,局部麻醉狀態下讓患者握拳),建議醫師進行肌腱弓弦畸形評估,若已經發生,則可考慮實施橫向腕韌帶重建術解決弓弦畸形。

  關節炎和其他非創傷性疾病

  Kien-bock病(又稱腕月骨無菌性壞死)的治療依然是臨床手部醫師面臨的一大挑戰。先進的成像技術顯示軟骨丟失的速度要比之前認為的更快,有研究顯示,Kien-bock病患者的3-T磁共振成像(MRI)和超薄層計算機體層攝影(CT)結果提示,出現症狀後1年內經常會出現月骨軟骨變薄和骨折。

  過去幾年,醫師會指導患者加強鍛煉第一骨間背側肌肌力,以降低拇指腕掌關節疼痛和半脫位。有兩項研究驗證了這一做法的合理性(證據強度:強),因而支持進行加強第一骨間背側肌肌力的鍛煉,作為拇指腕掌關節不穩非手術管理的輔助措施。

  拇指指間關節融合的最佳角度是多少?大多教科書都建議中間屈曲/伸展,或輕微屈曲,但有一項研究顯示,屈曲度再大一點或許更有益。理想的捏和握力為15°屈曲,這一角度對於優勢手的拇指同樣有益;對於非優勢手的拇指,30°更加合適。不管哪種位置,處於固定狀態下關節的活動(如按按鈕)都較正常情況下困難。

  有研究顯示,1998年至2012年,128例患者接受掌指骨關節置換術翻修,隨訪5年,15%的患者接受了二次翻修,最常見的原因是植入物脫位。使用硅酮植入物的患者需進行二次翻修的可能性最低,使用金屬-塑料關節表面置換術的患者須進行二次翻修的可能性最高。糖尿病患者和有植入物不穩定史的患者,進行二次翻修手術的風險顯著較高。特別值得注意的是,硅酮植入物的持久耐磨性,40多年前,首次將硅酮植入物應用於關節置換術,治療掌指關節關節炎。此外,研究人員還對近端指間關節關節置換術的翻修率進行了報告,結果與上述結論不同,應用熱解碳植入物時二次翻修風險增加3倍,應用金屬-塑料植入物時總翻修風險較低,硅酮植入物居中。同時需要進行骨移植和關節置換術的患者,二次翻修風險上升。總之,25%的患者3.5年內需要進行二次翻修。

  兒童手部問題

  兒童遠節指骨開放性Salter-Harris Ⅰ型和Ⅱ型骨折,表現為指甲脫位和遠節指骨屈曲畸形。在未獲取X線攝影成像結果之前,對開放骨折不予處理,任其自然發展是不恰當的。有研究顯示,早期診斷和手術治療對該類骨折十分重要。

  手部手術圍術期管理

  術前停用抗凝藥物以降低出血並發症發生風險是否有必要?停用抗凝藥物確實有發生各種血管栓塞事件(如卒中或心肌梗死)的風險,但AAOS接收的一項研究論文顯示,手部手術中續繼應用該類藥物或許安全。

  1. 上一頁:
  2. 下一頁:
Copyright © 骨科信息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