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科信息網
 骨科信息網 >> 骨科百科 >> 骨科訊息 >> 骨科“大手術”後,警惕血栓來襲

骨科“大手術”後,警惕血栓來襲

  生活實例:

  李阿姨上個月在醫院接受了髋關節置換手術。回家後一直在床上休息,甚至不敢活動。過了一段時間,李阿姨發現手術一側下肢腫了起來,以為是縫合處“發炎”,連忙在家人陪同下去醫院檢查。經過醫生仔細檢查,排除了傷口感染的可能。醫生告訴李阿姨,由於她的康復措施不得法,形成了下肢深靜脈栓塞,幸虧及時就診,否則可能引起嚴重後果。

  深靜脈栓塞,通俗講是指體內大靜脈被血栓“堵塞”了,以下肢常見,多發生於長期臥床的老年人,或脊髓損傷、下肢骨折、關節置換等骨科“大手術”後。

  過去,人們以為術後出現下肢腫脹、疼痛是“正常反應”,這種觀念不正確。最新研究表明,如果沒有采取預防措施,關節置換、髋部骨折和脊髓損傷等患者的深靜脈栓塞發生率高達40%~60%。

  血栓形成早期,有50% ~80%的患者沒有症狀,有的患者感覺肢體持續腫脹、疼痛。若長期無法治愈,都會導致皮膚發黑、誘發潰瘍。有些患者因為血栓脫落造成肺栓塞,可能突然發生呼吸困難甚至猝死。

  那麼,為避免深靜脈血栓形成,患者應該如何配合醫生防治呢?

  1、別擅自停用抗凝藥在手術前後,醫生會囑咐患者使用預防深靜脈栓塞的藥物,如低分子量肝素等。由於低分子量肝素需要皮下注射,不少人怕麻煩,出院以後擅自停藥,導致血栓形成。醫生建議抗凝藥用藥時間最好延長至術後6周。最近,歐美國家研制應用新型抗凝口服藥,如利伐沙班,可省去不少麻煩。我國也在積極准備和推廣適宜的口服抗凝藥。

  2、鍛煉方式要正確 如果手術順利,醫生會鼓勵患者盡早活動肢體,患者一定要積極配合,即使躺在床上也應該有意識地活動關節、收縮肌肉,既幫助恢復肢體功能,又促進血液循環。患者可以抬高手術一側的下肢,但不能在膝蓋或小腿下單獨墊硬物,以免影響血液回流。醫用彈力襪也值得嘗試。一般手術後6周,肢體能較好活動,栓塞可能性大為降低。

  1. 上一頁:
  2. 下一頁:
Copyright © 骨科信息網 All Rights Reserved